Connect with us

副刊

日德為港獻計 門常開滋長文化

發佈於

【明報專訊】「開眼」來到第10期。在報道香港藝文動態和分析文化脈絡外,也想了解各界持份者對香港品牌定位,以及城市文化發展有怎樣的建言。繼上月初採訪駐香港韓國文化院院長李柍昊,和法國駐港澳總領事杜麗緹,今期再到訪日本駐港總領事館和德國文化機構香港歌德學院,發現總領事和院長不止對香港衷心寄望,還分別是開眼封面藝術家Pen So和鄧國騫的粉絲。

日總領事稱地緣政治陷僵局 港可藉藝文緩解

為了回答「哪些香港文化讓你驚喜?」這條問題,日本駐港總領事岡田健一帶來他珍藏的香港漫畫家Pen So作品《回憶見》。岡田健一在1980年代末曾在香港進修中文;2021年來港履新前,除了懷念紅磡的叉燒飯,還記掛香港的街景。他像介紹寶貝似的,翻開書中尖沙嘴碼頭、彩虹邨等舊日畫面。這繪本跟港日兩地交流有緣,獲第16屆日本國際漫畫獎銀獎。

岡田健一繼續雀躍地分享,駐港兩年來參與過的藝文活動。首先是香港歌劇院及斯洛文尼亞國家劇院,兩年前聯合製作的《蝴蝶夫人》三幕歌劇,改編自同名經典作品,訴說日本藝伎與美國軍官的愛情故事。「我在芝加哥工作時,也看過同一齣劇,他們的製作團隊非常知名,但香港的表演,燈光效果和舞台設計出色,同樣高水準。」熱愛表演藝術的他,今年夏天去過北區大會堂,觀賞由香港戲劇工程主辦、本港青少年主演的戲劇表演《銀河鐵道之夜》。

「香港的藝術活動裏面,常常有東方人,也有西方人,很有趣。在西九文化區的表演藝術季,我見到日本、韓國、中亞、美國,甚至是阿根廷的表演者。」參觀過M+博物館的日本著名藝術家草間彌生的特別展覽後,岡田健一再發現M+館長華安雅在斯里蘭卡出生,而這個展覽由來自韓國的M+副總監及總策展人鄭道鍊共同策展。「這就應該是香港,一個國際化的城市。」

岡田健一不止是藝術迷,身為外交家,他對香港以及香港藝術抱有厚望。瑞士藝術收藏家烏利.希克(Uli Sigg)在2012年,向M+捐贈及出售1510件當代中國藝術收藏品,並陸續公開展出。岡田健一認為,其中有些展品難以在中國內地展示。「香港仍有在博物館公開這些藝術品的自由,一國兩制仍然生效,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溫馨的驚喜(sweet surprise)。」

「香港在中、西之間享有非常獨特的地位,與內地、台灣、日本、韓國、美國,還有歐洲都有緊密聯繫。當然,現在地緣政治氣氛緊張,但香港可以用藝術和文化,把所有地方連結起來。」岡田健一指出,當人們在政治議題上爭持不下,藝術本身是中立(neutral)的,能讓人省思和平、穩定和繁榮的重要。「香港可以……可能只有香港可以,透過藝術讓大家找到共通點。我希望香港可以好好利用自己的優勢,保持開放,要繼續茁長(flourish)。」

歌德院長籲增資助促交流 留住藝術圈人才

今日退休的香港歌德學院院長Almuth Meyer-Zollitsch跟日本駐港總領事岡田健一一樣,在香港有數不盡的美好藝術體驗,她問道:「我不能只選一到兩個,4個可以嗎?」

歌德學院在2018年與西九文化區和演藝學院合作,舉辦「超越劇場構作」工作坊,請來德國柏林列寧廣場劇院劇場構作總監Florian Borchmeyer,講解劇場構作(dramaturgy)在舞台製作中的角色,有來自香港、台灣,還有內地的戲劇工作者到場參加,討論深入且踴躍。Meyer-Zollitsch受這些年輕藝術家的熱情感動,也很珍惜不同背景的人在香港深入交流的機會。

她說,香港有極度豐富和多元的藝術圈,「這裏有Art Basel、很多大型博物館和知名的畫廊;這些都不用多說。重要的是,港島南也有關注先鋒藝術的新畫廊,當中不少計劃,還是由藝術家自主發起的」。Meyer-Zollitsch以歌德學院所在的灣仔香港藝術中心大樓為例,她說現正舉行的「影像無國界電影節2023」,是良好的新媒體藝術孵化計劃。

跨領域表演 「其他地方少見」

Meyer-Zollitsch是古典音樂愛好者。除了香港小交響樂團和香港管弦樂團的經典演出,她還對「SingFest聲蜚合唱節」的聲蜚德國巴洛克音樂會評價甚高。她解釋要聽古典樂,音樂傳統悠久的德國有不少資源,但香港聽眾更年輕,樂團也擅長用新方式,把幾百年前的音樂和背後的歷史故事轉譯給普羅大眾。聲蜚德國巴洛克音樂會就把巴赫等名家的曲目,以戲劇形式呈現。

今年新視野藝術節的《噢,信是彼邦》音樂會,更請到德國繪畫、影像、雕塑及劇場藝術家William Kentridge製作電影。Meyer-Zollitsch說,這種創新的跨領域藝術表演,是她在其他地方少見的,「香港的表演者、創作者,為傳統高雅藝術新添了一層意義,讓觀眾有新的美學體會」。

Meyer-Zollitsch意想不到,鄧國騫曾為開眼繪畫封面,她近日才到訪鄧國騫的工作室「一九八三」參加座談會。在香港,歌德學院一直與不同藝術家建立了深厚的合作關係。

局限形式內容 藝術發展恐停滯

卸下院長一職,Meyer-Zollitsch結束7年的香港歷程返回德國。她寄語香港要門常開(keep the doors open),因為開放多元的藝術環境,才是香港的優勢。對於文化政策,她建議政府要鼓勵不同層面的藝術交流,「不能只有高雅藝術,也不能只有大師級藝術的交流……當我們嘗試限制藝術的形式,或表達的內容,就要面對藝術發展停滯的風險。到最後這裏可能只會剩下博物館,不會有藝術生態」。

近年常與香港友人道別,她說移民潮已讓香港藝術圈人才流失,有時更感受到圈子內的壓抑氣氛。要為香港藝文注入生氣,她呼籲政府多設立資助,讓香港和海外藝術家有更多機會跨地域交流,也應該籌辦駐地藝術家計劃(artist-in-residence),從海外藝術家身上了解國際藝術社群對香港的期待。「我對香港的發展樂觀,但這一切都取決於大家怎麼做,我們正處於決定性的時刻。」(Branding Hong Kong系列之四)

文:梁景鴻

編輯:呂晞頌

設計:賴雋旼

電郵:[email protected]

[開眼 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