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陳帆川:《衛報》如何用落後科技賺錢

發佈於

【明報文章】英國數碼轉型最成功的媒體之一《衛報》(The Guardian),最近推出一本又厚又重又昂貴的季刊,放在報攤出售。恰恰10年前,他們試刊一份聲稱靠機械人編輯的周報,非常破格。為何他們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下,竟然反璞歸真?

這本名為Long Read的雜誌,厚達100頁,售價13英鎊(約128港元),顧名思義收納長篇大論的文章,創刊號探討英國炸魚薯條店為何愈開愈少、避孕套公司如何奇招百出令產品更吸引等。題材聽起來頗有趣,但全部都是刊登過的舊聞,任何人都可以在該報網站免費閱讀。

發行季刊 重登舊聞

「當閱讀長篇和沉浸式文章時,不受手機、電郵和信息提示干擾的印刷版,仍然是最令人滿足的體驗」,主理該雜誌的執行創意總監Chris Clarke表示,該報不少深度報道耗費數年時間才寫成,印刷版方是保存他們的最佳方式。

有趣的是,該報在2013年曾經出版幾乎同名的周報,風格截然不同,除了以小報方式印刷,於旗下咖啡店免費派發,該報也以當時聽起來非常創新的「演算法」編訂,因此雖然名為The Long Good Read,但文章有長有短。可以想像,該項目很快無疾而終,而演算法也在10年來漸漸為大眾熟悉,而且惡名昭彰。

《衛報》今次揚棄新科技和反潮流,希望突圍而出的做法,在香港媒體界也時常出現,不過成功例子幾乎是零。惟該報這回不是藥石亂投,其出版總監Mylene Sylvestre早前在世界新聞出版協會的峰會上表示,電子版佔他們收入33%,但紙媒的貢獻仍然高達25%。他們的出版策略是吸引在報攤買報的讀者轉為訂閱,藉此穩定收入,減少印刷浪費,並且定期加價。

他們也持續推出新印刷品,除了上述的季刊,他們在幾年前重推周報,內容也是曾經出版的舊報道,「這種舊文再用的方式非常具經濟效益。我們堅信,將現有內容重新包裝成精美的產品,是靠內容賺錢的有趣方法」。

Sylvestre說,買印刷版的人都是忠實讀者,買的是一份感情。感情來自哪裏?可能就是聽起來很老土的「報格」。《衛報》的成功不是隨便就能複製,他們大幅投資偵查報道,其中名為「Cost of the crown(王冠的代價)」的系列,打正旗號就追查王室的財政醜聞。上周,全世界都報道英王接見韓國人氣女團BLACKPINK之際,唯獨他們揭發查理斯三世「發死人財」,利用領地上已故公民的遺產牟利。

想想也是,要人花百多港元買一個只會報道英王見BLACKPINK的品牌放在書架,莫說讀者,媒體自己也情何以堪?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帆川]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