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李宇陽:質疑香港 理解香港 同情香港

發佈於

【明報文章】筆者近日觀看了一部社會寫實電影《白日之下》,不僅被片中部分演員的演技折服,當中對白更引人深思:「可能真的沒人在乎,可能我們試了1000次都沒用,但說不定這次就能改變。」;「你以為可以改變世界?你只是個記者!」;「我們一直以來建立這麼多制度,但這些所謂的制度,連一個小女孩都保護不了!」句句發人深省,向這個社會提出擲地有聲的提問。

近年經常會聽到有人話「香港電影已死」,但筆者對此並不認同,反而認為出現愈來愈多高質的港產片及製作人——當然,為迎合市場的合拍片除外。或許是近年香港社會氣氛使然,伴隨着過去那個熟悉的香港漸漸陌生之後,不少有關對時代轉變、社會制度及身分認同的「迷失」與「反思」,不時成為近年港產片的命題,無論是《濁水漂流》、《手捲煙》、《正義迴廊》、《窄路微塵》甚或《給十九歲的我》。

雙重打擊後 香港正在轉變

我們都是這個時代的參與者及見證者,在大時代轉變面前,香港人如微塵般希微,但卻因彼此而溫暖。過去幾年,香港在歷經人禍天災的雙重打擊後,現時的香港正在轉變:一方面希望繼續保持以往的優勢;另一方面,又在大時代下找尋適合自己的定位。這種轉變就如玫瑰帶刺般的痛,有些時候會痛到令人窒息。惟我始終認為,香港這個城市有很強的韌性,香港人更是如此,黎明之後的曙光既是希望,更是一種救贖。

2019年時,筆者剛剛畢業投身工作,便遇上反修例運動。當時的筆者未曾於任何一個現場出現,也未曾感受過現場的風險;最大的感覺,就是為什麼香港會變成這樣,很不理解,亦很質疑那些示威者為什麼要這樣做,尤其是那些跟我同齡的年輕人,心想「有冇搞錯,個個禮拜都要行出來示威,幾時先至可以完」。

直到後來新冠疫情爆發,似乎令香港社會找回昔日安定;但面對政府處理疫情的手段,以及完善國家安全漏洞的背景下,筆者也看到香港近年的變化,尤其是看到香港社會那種無力感與挫敗感。我開始重新反思,回到問題的原點:「點解嗰啲示威者、後生仔2019年時要企出來,唔通佢哋真係唔愛惜香港呢個家?」我想,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有很多問題,即便如今在沒有反對派的阻撓下,仍是未有好好正視解決。當然,長輩告知我們,要給予時間與耐心。

重新思考何謂香港核心價值

「或有一天,香江會變成誰的家,是你在鬧市中的一個,隨着時代改變,獅子山下情不變,這算是一種不朽的傳奇。」本年度的勳銜頒授典禮,早前在禮賓府舉行,其中鑽石山案的救人廚師獲頒銅英勇勳章,以表彰其見義勇為。

我很贊同當局這種做法,好的事情、行為,就要加以宣揚肯定;好的市民,理應更多加善待。筆者在港生活多年後體會到,大部分香港人外冷內熱的性格之下,是對這個地方深沉的愛——至少如今那些選擇繼續留下來生活的人,一定對這個家有一種難以割捨的感情。再交織笑和淚後,這小島仍要走下去,始終「還有天地能前往,還有生命發光;騰躍於鬧市海港,愛在舊城窄巷」。

「是有一種,身分會變成人標籤,是有活在瓦礫中一個,其實明明艱苦,竟不能受敬仰,這算是一種相當的自由。」繼2004年民間發表《香港核心價值宣言》後,我想也是時候要再一次重新思考,何謂香港的核心價值。時代轉變下一去不返的往昔香江,應該堅守何種價值?是自由民主?人權法治?公平正義?誠信透明?多元包容?和平仁愛?我想時移世易,各位冷暖自知。

是的,在當前有限的自由空間下盡可能保持自己那份初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在公義前明辨是非,在權貴前不卑不亢,在弱小前將心比己」,更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情。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副秘書長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李宇陽]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