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施麗珊:勿對貧者太苛刻

發佈於

【明報文章】本港最新失業率(今年8至10月)已跌至2.9%,就業不足率亦跌至1%,不過逾11萬人仍處於失業狀况。同時,15至64歲失業或低收入的健全綜援受助人數目,亦有逾2萬,跟過去兩年相若;加上領取失業綜援年期中位數亦升至最新的4.1年,較前兩個年度增加約一年。為此,早前便有議員質疑,現行政策無法鼓勵綜援受助人積極就業以脫離安全網,呼籲政府需認真考慮是否要為健全者領取綜援設立時限(例如上限6個月),若仍要申領綜援需重新申請,或轉為設有工時要求的在職家庭津貼。

相關建議影響深遠,社會大眾必須三思,避免破壞原有良好機制,減低對弱勢社群的支援。

領失業或低收入綜援 隨經濟好轉而下跌

綜援作為社會安全網,確保任何市民在有困難時,符合居港、入息及資產審查,可以得到最基本和持續的生活支援。市民陷入生活困難的原因眾多,可以是年老退休入不敷支、殘疾而不能自理、屬家庭經濟支柱的成員身故、要照顧年幼子女而未能或只能有限度投身職場、開工不足的低收入勞工等。此時綜援便發揮安全網角色,確保沒有市民因經濟困難而未能維持基本生活所需。

然而究竟目前的綜援制度是否太慷慨,令有能力工作的人寧放棄工作而領綜援呢?若仔細檢視數據,過去兩年本港失業率及就業不足率下跌,同期領取綜援的健全者數目亦持續下跌,當中失業受助人過去兩年下跌近一成,低收入受助人更大減一成七(表1),反映減少幅度較就業市場改善幅度更為顯著。

其實一直以來,失業綜援佔整體綜援的比例都是較低,而且跟經濟和就業機會很有關係,經濟好轉及就業機會多了,失業綜援個案也會減少。所謂寧取綜援而不工作之說,不攻自破。

失業綜援不易領取 須參加自力更生計劃

論者或聚焦於餘下的1.8萬名失業受助人——為何在「全民就業」下仍不工作?究竟如何「清零」?事實上,綜援不易申請,失業綜援更難申請,要在勞工處登記一個月以上仍無工作,加上資產很低才可申請;領取綜援後,也會被要求不斷找工作。

而「失業」受助人並不一定沒有工作,當中包括:失業、工作入息少於指定水平(2023/24年度為每月2545元)的有薪工作,或每月工作少於120小時。若每月工時少於120小時或收入少於社署所定標準的15至59歲失業綜援申領人,或每月工時少於60小時的60至64歲健全綜援成人,以及每月工時少於32小時而其最年幼子女年齡介乎12至14歲的綜援單親家長和兒童照顧者,都要參加社署的自力更生支援計劃,定時找工作;若找不到工作,亦要參與指定義務工作。倘做不到,會被停綜援。失業綜援人士中,近九成是中高齡者,近七成是單身者。

多渠道支援就業

據本人前線接觸,不少這些失業綜援者其實有長期病患或痛症,只是未能排到公立醫院的診期以診斷健康/殘疾問題,沒有醫生證明因健康原因而不能工作,只能以失業名義領取綜援。

另外,有些人能力有限、競爭力較弱,難找全職工作。現時是有些公司人手緊張,但有些公司也在減省人手,或拒絕聘請年紀較大的工人,或只願聘兼職或散工。因此不能簡單下結論「凡是失業的都是不工作的,凡是不工作的都是因為綜援制度太好或綜援養懶人」。

政府應該先將失業人士的失業原因歸類。有健康問題而無能力做全職的,若公立醫院未能排到期,可否接受私家醫生評估,同時支援治療,助恢復健康,再投入勞動市場。當局應為其配對合適兼職工作,以及非一定要每月從事超過120小時的工作。另外,當局亦可以善用科技,向難找工作的低技術中高齡勞工,提供追上市場需要的工作培訓/在職培訓/科技支援等。

綜援水平待改善 全方位管理長期個案

過去社會一直有言論認為,領綜援者的生活水平過高,引來「綜援養懶人」的言論。其實,綜援水平一直與社會中最低開支10%的住戶相若,每年只按社援指數調整金額。若對比家庭住戶每月入息,平均綜援金額佔住戶入息中位數介乎三成至六成,家庭人數愈多,平均綜援金額水平愈低,反映綜援水平有進一步上調空間,促進改善安全網保障水平(表2)。

綜援作為社會基本生活保障,惟多年來基本生活開支亦未改善。現屆政府強調共同富裕、提升市民幸福感,似乎亦應一併檢視綜援水平。對於長期領取綜援的個案,社署除了現金支援,更應採取個案管理模式,提供「個別成員、整個家庭」的全方位支援。綜援受助人身處困境,社會應多了解他們的情况,勿對貧者太過苛刻。社會各方在討論任何政策時,務必仔細分析,避免誤判形勢,不當地建議修訂政策,實非社稷之福。

作者是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扶貧委員會委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施麗珊]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