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林緻茵:人才計劃的「意外收穫」 是否就解決了教育界面對的問題?

發佈於

【明報文章】大概半年前,傳媒才大事報道學齡人口結構性下跌所致的「縮班殺校潮」;想不到,半年後香港卻因為「搶人才」而有「意外收穫」——多項人才計劃的申請人子女可獲政府津貼,入讀本港官津及直資學校,待遇與本地生無異。有立法會議員所做問卷調查,也發現這些人才對官津學校反應正面。

學齡人口處於低位,有業界人士視這批學生為「及時雨」,對當局的新安排紛紛表示歡迎。從人口結構角度而言,局方此舉也有助吸引非本地人才「一家大細」來港落地生根,為香港帶來年輕人口和未來人才。這次的「意外收穫」,彷彿解了學校的燃眉之急;惟長遠而言,吸納外來生源,是否就能解決香港教育界面對的問題?

非本地人才 以哪些學校為目標

據報道,截至今年10月,入境處發出逾7.9萬個受養人簽證/進入許可,當中近六成,即約4.7萬人屬未成年。以本港中學、小學及幼稚園共有79.7萬名學生計算,該批人才的子女數目相當於適齡學生人數5%。這個數字,仍未反映10月以後陸續有來的人才數目,以及有待審批的申請。單看數字的話,教育界確實會感到鼓舞。

外來生源增加,能否減輕一些弱勢學校面臨的壓力呢?據業界所言,這些非本地人才的教育水平高、重視子女的教育質素,他們傾向選擇直資學校,或官津之中的傳統名校。內地家長要知道香港哪些名校與內地重點中小學看齊,看「小紅書」就一清二楚。連學校都要「搶人才」的狀况下,有官津學校校長甚至形容:要準備面試的是學校,而非家長。由此可見,整體生源增加或能夠減慢學校之間的「音樂椅效應」,惟面臨縮班殺校的學校是否就能倖免,仍成疑問。

不同水平的學生共處 如何處理學習差異

疫症之前,部分官津學校偶然也有來自內地的學生;到了近日,筆者的友人就指,他孫女的班上有三分之一學生都是以普通話溝通。局方宣布人才計劃申請人的子女可獲政府津貼入讀官津及直資學校後,不少傳媒報道指內地學生英語水平較弱,需額外支援。然而,這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學習水平差異的影響是雙向的,內地學校的課程與香港不同,英語可能是他們的弱項;但內地學生也有他們的強項,在部分科目上,內地學生可能更早已有進階的知識。

雖然局方有支援非本地學生的措施,但把不同水平的學生放在同一課室裏,本地學生需要面對的壓力,又會否增加?

不應因生源增加而忽視制度潛在問題

還記得,學齡人口初現結構性的下跌時,有一些教育界人士已指有危必有機:我們是時候重新檢視本港教育制度狀况,包括學生壓力是否過大。同時,業界也希望藉着人口下降的契機,向局方提出在中學推行小班教學、讓學校發展不同類型課程等實驗性的建議。

現實情况卻是這樣:雖然有本地家長認為移居海外可讓子女有更好的成長環境,但香港教育制度卻仍然受非本地人才青睞。也許,比起要應付內地高考,香港中學文憑試的競爭已不算激烈。

儘管生源問題已暫時緩解,惟收生問題只是教育問題的一部分。近日,有學童接連自殺的新聞又引起了全城關注。除了「補救」之外,我們還未探究問題的成因,包括制度潛在的問題。還是不愁學生以後,我們就會失去正視問題的誘因?

近年,香港官員都喜歡在小紅書開帳戶;惟官員有否嘗試分析這個平台上的輿情,以理解內地同胞的心態與策略?小紅書上「水碩」一詞,是指學制短、入學和畢業要求都較寬鬆的碩士。友人稱自己任教的大學有開辦這類「水碩」課程,來上課的學生明顯跟不上進度,學習意欲也不高。這些碩士生當中不乏年紀較大的人,有人不是為自己增值,而是為子女的教育做投資:父母來港讀全日制碩士,取得學位後,他們就透過「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安排」的人才計劃取得簽證。藉此,他們就可以為子女鋪路,讓子女以香港永久居民身分參加中學文憑試。

「內地中產父母赴港研讀」的現象,就連本地媒體都有報道。有內地家長指,子女成為香港永久居民後,就有更多出路,包括更容易報讀內地的知名大學,或以香港為跳板,報讀海外學府。這反映了一個情况,就是循各項人才計劃申請來港的人,到底以定居還是以過客的心態來港?有大學以寬鬆的入學和畢業要求吸引非本地生,長遠而言又會否影響香港的教育質素?

要實現大計前 請回答4個問題

面對人口老化,吸引非本地人才及其子女來港,確是無可厚非。若當局「招才」和「育才」的鴻圖大計要成真,有幾個問題必須解答——

第一是基本數據:各項人才計劃申請人子女入讀官津學校的數目、預計政府的津貼金額是多少?就此,當局未交出任何數字。局長解釋,入境處沒有收集相關數字,學校取錄這些學生後亦毋須向局方申報。換言之,我們對於這一筆投資所涉的金額,並沒有較準確預算。

第二是人才計劃申請人的心態。既然香港官員喜歡上小紅書,而內地同胞是人才計劃面向的主要群體,官員不妨仔細分析一下內地同胞申請來港的心態和策略。與各官員一樣,筆者對各地人才都持歡迎態度,但不代表我們就要一廂情願地認為這些人才都會在港落地生根。

第三是內地政策。出生率下降不止香港獨有,內地也面對相同問題。內地人才持續讓子女來港,會否變相影響內地學校收生?而且,國家一向重視基礎教育,就算是香港辦學團體在內地營辦的港人子弟學校要招收內地生,國家也有所保留。大批內地人才來港,帶同他們的下一代來港讀書,長期來說又是否符合國家的教育政策?

最後一點,就是香港的教育質素問題。以外來人作為生源,的確能暫時緩解出生率下降的困境,惟本港學府會否為吸引人才而降低自身質素,我們又會否因為這波「及時雨」而再次輕視教育制度的不足,是這筆「意外收穫」背後更值得深思的問題。

作者是公共政策顧問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林緻茵]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