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張楚楚:巴以距離徹底停火還有多遠

發佈於

【明報文章】11月22日,加沙停火協議終於「千呼萬喚始出來」。以色列宣布批准在加沙地帶止戰4天的協議,以換取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釋放50名婦女和兒童。這是10月7日哈馬斯發起「阿克薩洪水」以來,巴以之間首次成規模的停火行動。對哈以雙方而言,這一局面的達成可謂利益權衡之下的緩兵之策。

交戰雙方的權宜之計

事實上,哈馬斯的下屬派別卡桑旅早前多次表示,有意「以人質換停火」。以色列在加沙北部持續強攻,令哈馬斯疲於應付,暫時停火不僅予其喘息之機,而且或可藉此消耗對手致其再衰三竭。

耐人尋味的是,不乏進攻意願與軍事實力的以國,也在這一時間點上積極回應停火提議,且38名內閣成員中僅3人反對。這一方面源於以國的內部危機,經歷為期一個半月的密集交火,以色列這一中東唯一的發達國家已然深陷經濟寒冬。除了軍火裝備及後勤保障成本高企,以國還面臨各行業精英投身戰鬥令生產力大降之困。而經濟民生衝擊帶來的直接後果,便是以色列當局的執政危機。不少預測認為,巴以衝突前景難料,但「總理內塔尼亞胡的政治生涯恐怕即將結束」。

另一方面,儘管在實體戰場,以色列於加沙北部實現了部分戰略目標,惟在輿論戰場,以國面臨的壓力卻與日俱增。隨着巴以問題再度成為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自2020年《亞伯拉罕協議》達成以來,巴勒斯坦問題被邊緣化的趨勢有所扭轉,繞過巴以衝突談論阿以和解變得更難實現。同時,中東多國民間的反以情緒被廣泛激發,阿拉伯民族主義思潮再度升溫,致圍繞巴以乃至阿以衝突的爭端持續發酵。

而近期加沙地帶出現的巨大人道主義災難,又使巴以敘事出現了新動向。從聯合國大會以120票贊成通過巴以相關決議,到金磚國家領導人組織巴以問題特別視頻峰會,此種行動表明傳統上「顯示度有限」的「全球南方」國家,或將在巴以問題的敘事及斡旋上發揮更大作用,中東地區秩序不再由美國一方主導。

作為在中東地區沒有歷史遺留問題的大國,中國始終強調巴勒斯坦問題是中東問題的核心,並提出「以發展促和平」理念,主張通過平等對話和協作解決國際爭端,提倡全球治理的包容性和多元性,為解決國際熱點問題貢獻中國方案。從今年3月中國成功斡旋沙特阿拉伯與伊朗復交,到近日阿拉伯、伊斯蘭國家外長聯合代表團將中國作為其國際斡旋的第一站,也表明地區各國對全球南方新興力量發揮建設性作用的期待。

以色列的進退維谷

值得注意的是,縱然出於雙方現實利益考量,巴以將暫時停火視為某種權宜之計,但這似乎不意味着籠罩在東地中海上空的硝煙,將徹底消散。對以色列而言,目前該國面臨兩大難題,騎虎難下。

首先是止戰4天之後,以國是否會馬上重啟進攻的問題。倘以色列再度進攻,引發新一輪人道主義災難,勢必面臨國際社會對其在新形勢下還「不依不饒」的譴責。但如果短暫停火後以色列徹底罷手,則又會令該國政府陷入「投入巨大而收穫有限」的境地。更重要的是,以色列擔心在並未消滅哈馬斯有生力量的情况下驟然撤離,則極易造成「中東小霸王不過如此」的印象,使過去數十年間以色列在地區營造的「睚眥必報」形象搖搖欲墜,進而對以國的安全帶來更多風險。

在此背景下,宣布暫時停火的同時,內塔尼亞胡也公開宣稱「以色列無意結束衝突」,意在維繫其「鐵腕人設」。

其次是未來以色列在加沙地帶以何種形式收場的問題。從近期以國的言論和行動來看,「摧毁哈馬斯,解救所有人質,保證加沙地帶不會出現威脅以色列安全的行為體」,似乎是其竭盡全力試圖完成的終極目標。且不論以國是否能在可控的時間範圍內,進攻人口集中、隧道密佈的加沙南部地區,並且在平民群體內有效識別隱匿其中的哈馬斯武裝人員,單論所謂的締造「後哈馬斯時代的加沙地帶」,也絕非易事。

目前擺在以國面前的選項無非有三:一是在較長時間內持續在加沙地帶駐軍,如此一來不僅意味着極高的經濟成本,而且恐怕會時常面臨駐軍遇襲的風險;二是將加沙地帶交予巴解組織,這不僅意味着巴解組織或將成為本輪巴以衝突最大贏家,並且意味着以色列可能面臨一個政治整合程度更高的巴勒斯坦;三是扶植新的政治勢力主導加沙事務,惟此類政治集團很可能由於根基尚淺而留下政治真空,使加沙地帶安全形勢加倍惡化。

巴以衝突的外溢效應

令人擔憂的是,巴以衝突的負效應並不局限於當地,其外溢效應正不斷擴散。一方面,自以國地面進攻加沙地帶、啟動「第二階段作戰」以來,其領土擴張的意願不斷突顯,打破了原有的地區政治平衡。而任何版圖變更的嘗試,勢必會改變原有的中東地緣政治格局,引起周邊阿拉伯國家的安全焦慮。

另一方面,持續不斷狂轟濫炸及封鎖物資,已經在加沙地帶造成170萬人流離失所。大量難民迅速湧出,不僅或將改變周邊國家人口結構,加劇中東多國原本嚴重的社會撕裂,而且可能因進一步外溢而加劇歐洲難民危機。

連月來,歐洲國家在巴以衝突問題上已陷入輿論兩極化。各派政客疲於平衡國內猶太人與穆斯林移民,陷入「選邊站隊」陷阱。倘巴勒斯坦難民持續增加並北上遷徙,則意味着巴以問題將跟歐洲諸國內政問題更為深度掛鈎,致各國愈發難以保持客觀公正立場,充當各方利益的對話者,由此恐怕更加不利於地區衝突的和解。

作者是復旦大學中東研究中心副主任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張楚楚]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