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正向教育達人}蔡舒琪 樂觀性格可後天培養 師長窩心舉動 令學生變積極

發佈於

【明報專訊】自殺數字高企教人痛心,檢討危急支援網絡之餘,退後幾步反思精神健康危機,到底有無得預防?記者嘗試從教育入手,邀請Make Positive創辦人蔡舒琪受訪。她鑽研及推廣正向心理學應用多年,將其比喻為「心理疫苗」,以簡單一句概括:「你不知道哪一刻,有一個浪冲埋嚟的時候,你都要夠『錢』使,所以要儲定一啲心理資本。」

吹到披頭散髮 無損心情

對蔡舒琪最深刻印象,就是她具感染力的燦爛笑容。拍照期間突然颳起怪風,她一頭秀髮隨之亂舞,在長達1分鐘不宜按下快門的空隙,這個正向教育工作者未曾卸下笑容,時而發出咯咯笑聲。煩惱絲無礙好心情,記者不禁感歎眼前之人真是非一般樂觀。

「中學、大學或者出來工作,都會有不同的人來問我:『點解你成日都笑?點解你成日都咁開心?你係唔係無唔開心?』」讀中學時第一次被問起,蔡舒琪當下覺得很驚訝,自己當然也有傷心時刻,失戀、親人患病、寵物離世統統經歷過。學習正向心理學之後,她懂得追查自己樂觀的原因,其中之一有賴父母的遺傳和教養。

「我要多謝我爸爸,他沒有讀過(正向心理學)這些東西,但是全部做得到。」從醫的蔡爸爸給予一對子女很大自由度,無論是蔡舒琪在學校被寫手冊,或是弟弟成績不理想,他從來不會責怪。長大後她追問爸爸原因,「他說學校已經話咗你,你自己已經知道,我唔使再話啦」。她總結爸爸的管教不帶批判,對孩子抱有充分的信任,亦看出兩姊弟個性存在差異,不會只憑成績比較。

女兒「提醒」 化解夫妻拗撬

蔡舒琪的樂天性格可說是贏在起跑線,不過正向心理學強調,樂觀絕對可以後天訓練。美國正向心理學之父Martin Seligman提出一條「快樂方程式」,快樂指數等於與生俱來的快樂程度、外在環境因素(如新冠疫情)及自主行動的總和。蔡舒琪舉例:「有些人一食就肥,接觸到他的家人後,就知道為何身形是這樣。當你(獲)遺傳的時候,咁你做不做嘢?做不做運動?會不會控制飲食?」「肥底」的人也可以憑努力變瘦,正向思維也是同樣道理,肯鍛煉就能取得成效。

她以正向教育的方針教授一對仔女,從小已經見到成果。面對小朋友的情緒,她會用同理心去了解他,做他的「情緒教練」,例如說:「你是不是好失望呀?」她反覆採用這應對方法,沒過多久,兩歲的小孩竟然懂得說:「媽咪我好失望呀!」當他能夠言語表達情緒,便不會發脾氣,向大人扭計。有時一對「小大人」反而提醒了媽媽,父母少不免有爭執時刻,有次10歲多的長女突然語出驚人:「唔緊要啦,你諗番下次點樣做好啲咪得囉!」蔡舒琪回想起不禁失笑道:「咁搞笑嘅,我們激動緊。(這句)是我平時會講的說話,樂觀啲嘅,你有時做錯咗,不過你learn from mistake。」

學習擁抱負面情緒

正向心理學一詞,讓人聯想起書店當眼處的心靈雞湯書籍。陳腔濫調的鼓勵語句有時適得其反,蔡舒琪糾正,正向心理學絕非一味叫人「正面啲」,這種錯誤做法反而有着「toxic positivity(有毒的正能量)」的惡名。在後期的正向心理學研究,學者早已強調要擁抱負面情緒,學習與它們共存。

其實情緒研究只是正向心理學的其中一部分,此學派涵蓋很多實證有效的工具,共同目標是改善人們的生活福祉(well-being),活出豐盛。瀏覽蔡舒琪在Make Positive網頁的自我介紹,其中一行列出她的5個突顯優點:喜愛學習、感恩、靈性、寬恕、希望樂觀。這些優點源自正向心理學另一個常用工具「性格強項」,學者以3年時間研究古今中外所重視的正向特質,整合成6種美德及24個可測量的品格強項。

如果問你有什麼優點,你會怎樣回答?蔡舒琪向IVE學生提問,有些人答不出來,有些則說起自己擁有的技能,例如打球彈琴叻、英文程度好,而非一些性格特質。她引述學生逗趣解釋:「我阿媽又無話我知,老師又無話我知,咁我點知?」很多人回想與父母師長的對話,似乎只有負面語句,例如媽媽的金句:「你可不可以有手尾啲呀?」蔡舒琪引述研究發現,當人們識別出自己的性格強項,開心指數和抑鬱情况會改善;另一研究更提到若加以運用,效果可持續更久。

全級貼堂 激發盡力完成作品

蔡舒琪參與培訓教師實踐正向教育,最多學員提到一大困難:「我自己都不太正向喎,我點去(做)?」她從家長培訓亦收到類似反響,不能否認背景際遇的確影響各人是否正向,「但聽到的就是,原來大家心裏面那個初衷是很配合」。正向心理學創始人Martin Seligman多年前問一些校長對下一代的期望,就像記者每年訪問元旦寶寶的父母,大家都說想孩子健康快樂。然而學校、家長教育的方向卻違反這些願望,「一路學的東西,完全不是幫助他們學懂健康快樂成長」。

她認為實踐正向教育,不一定宏大到要改革整個制度,師長可以透過日常語句開始改變。相信大家都經歷過,中小學老師會將優秀作品「貼堂」。蔡舒琪估計原意希望其他學生參考學習,然而實際效果只是令大部分人感到失落、挫敗,甚至不想再努力。她分享女兒曾經付出努力卻得不到好成績,回家問她怎樣才可拿到甲等,「其實我都唔知點攞,老師看得到全級(作品),我看不到。但過程的確(女兒)付出了她最大努力」。假如老師換一種做法,把全部學生的作品都貼堂,蔡舒琪說學生知道作品會公開,反而會盡力完成。一個微細的轉變,更有效鼓勵學生積極學習。

「實證有效」為本訂決策

有人或者會問,香港學校功課繁重,真的有可能落實正向教育嗎?「香港人的反應就是:點同呢?外國制度relaxing一點,讀書壓力無咁大,咪可以正向啲囉。」每當說起happy school,很多人會與「少功課、低要求」畫上等號。然而蔡舒琪親歷反例,她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修讀應用正向心理學碩士,直言該課程的要求和功課量「超級超級無敵大」,「但是可以一路捱,一路覺得件事好有意義,好有成功感。原來壓力同開心、興奮、滿足感是可以並存」。

蔡舒琪多次強調正向心理學講求「實證有效」的方法,教育工作者的決策不應依賴主觀經驗,例如研究早已發現功課量和成績沒有直接關係,但有些決策者卻想着:「我以前是這樣逼番嚟,今天就咁樣逼學生(操練)。」她一對仔女小學時就讀不同學校,姐姐那間不允許學生在小息時離開課室,校長解釋由於不夠老師當值,小朋友到處跑容易受傷;弟弟那間則讓學生四處走動,另一名校長引述研究指,運動有助血液循環,令學生之後更專注學習。由此可見,後者是實證為本的決策。她總結說:「看起來很小事,每日可能是15分鐘,但原來這樣做了6年,每一天都是這樣,是影響他們的快樂指數。」

身為培訓者,她眼見教師工作量繁重,額外的進修時數更添壓力,况且不一定會選擇正向教育的培訓。她建議提早於教育文憑課程涵蓋相關內容,讓每名教師具備基礎認識,及早融入與學生的相處及課程設計之中。此外,蔡舒琪強調教導教師和家長正向教育的同時,也想他們反思自己的well-being:「如果你都乾晒塘,其實你很難再填滿別人,那句就是you cannot pour from an empty glass。所以都要為家長打打氣。」

友好互動 幸福注滿「水桶」

常言道預防勝於治療,但對於成長於「負面思維」主導的環境、陷入情緒低谷的年輕人,蔡舒琪有什麼說話想講?

這個正向教育工作者向來「秒答」問題,一口氣很有條理地列舉重點,不過此刻她罕有頓了頓,嘆氣道:「唉,真係好難,一言難盡呀。」「唉,呢個問題我都組織咗好多日。」難度在於,任誰也無法單靠三言兩語給予鼓勵。「如果你現在喺負面狀態裏面,搵人幫(忙)……」愛笑的她有點哽咽,聲線顫抖着緩緩吐出:「好多人好關心你哋。教會又好,學校老師又好……可能爸爸媽媽未必係你覺得最錫你,有些親戚舅父表哥……總之搵人幫。」對於精神尚算健康的大眾,她建議多儲起「心理資本」,網上有許多正向心理學的小貼士,做運動、早睡早起也實證是有效的好習慣。

無人應該獨力肩負重擔,她以水桶理論囑咐身邊親友、師長:每個人頭上頂着一個隱形水桶,盛滿水時便會感到幸福。人們之間的友好互動會往桶內添水,簡單如一個微笑、有人幫你扶門的舉動、一句「喂點呀你近來」。她舉例,有個老師以前總責備上課睡覺的學生,認識正向心理學之後,改為拍拍學生肩膀問:「係咪好攰呀?」說話舉止只要稍微改動,學生已經感受到很大溫暖。所以她忠告大家:「不要?走別人的水!」有能力的師長應多關心和重視年輕人的well-being,「呢樣嘢是否應該緊要過讀書呢?我夠膽講話係啩。一擺上個秤就知道,讀好咗書但無well-being嘅話,都無意義㗎」。

文˙ 朱令筠

{ 圖 } 馮凱鍵、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黃煒

{ 編輯 } 朱建勳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