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歐陽冠東:安心度晚年——下一個推動設立全民退保的機遇

發佈於

【明報文章】在近年社會新景象下,討論社會政策或回應社會問題的方式,出現了很大轉變。政府會突然推出一些對市民造成影響的政策措施,但過程卻未能引起社會迴響,其醞釀、討論、制訂及執行時間表既不透明,也不知是如何發生。

這個決策過程恍如採用了「垃圾桶模式」(garbage can model),即不知道是經過怎樣的過程或程序討論,什麼層級的人或官員參與決定,對界定問題、受惠對象及提出解決方案之間,彼此也不一定有邏輯關係,甚至連目標都不明確,政策及成效可能只是機緣巧合造成的。

公眾參與 能凝聚社會共識

相對而言,民間社會過去醞釀一些政策,都期望透過政府廣泛諮詢及引發公眾參與(public engagement),藉此解決一些結構性的社會問題。例如香港社會過去10多年就着設立全民退休保障的倡議,除了民間社會及議會經歷了反覆討論,提出不同方案,亦經由學者探討制度設計及融資安排,過程由下而上凝聚社會共識,最後向政府提出可行的方案。

其實,當局過去亦有不少平台聆聽及交流,除了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公眾諮詢,市民可直接約見政策制訂的官員,甚至藉選舉游說特首及議會候選人,影響政策制訂。前中央政策組也會就不同政策範疇主動調查及研究,為政府決策提供充足準備。

以推動全民退休保障為例,縱使當時社會不同持份者的政治立場不同、對「全民」的見解及價值取向不同,各界仍然能夠心平氣和討論;而政府決策者保持「門常開」的施政作風,更是過去能夠令公眾積極關心民生問題的關鍵。事實上在2015年政府展開的退保諮詢中,大量民意調查結果及社會主流輿論充分反映,設立全民退保已形成社會共識。

調查反映市民對未來充滿焦慮

「爭取全民退休保障聯席」於今年7至9月開展「香港市民對『全民退休保障』意見調查」,透過問卷調查訪問了1327人。有88.7%受訪者表示「支持」或「非常支持」在港設立全民退保;97.4%認為政府「有責任」或「非常有責任」盡快落實推行全民退保,令年滿65歲或以上長者都能得到基本養老保障。

調查嘗試了解受訪者最擔心自己將來生活遇到的問題:當中有61.3%擔心「醫療開支大」;有35.6%擔心「無人照顧」,涵蓋正在領取長者生活津貼(長生津)的長者。調查亦發現,65歲或以上長者擔心「無錢/無儲蓄/儲蓄唔多」達47%,當中擔心「無嘢做」有11.1%,可想像本港長者缺乏安全感。

調查同時了解港人對長生津的觀感。符合領取長生津的受訪者(即65歲或以上),有45.3%表示「無攞長生津」,而其個人平均月入普遍低於1萬元,比率同樣超過四成(42.8%)。受訪長者表示因「入息超額」及「有工作」而未能領取長生津的,分別佔16.6%及11.2%。這可推敲社區上仍有符合領取長生津資格的長者,因各種原因而不領取,包括而不限於調查中所發現,有65歲或以上受訪者不想接受審查/申報(7.2%)而不申請。

數據顯示65歲以下受訪者認為將來不合資格領取長生津,原因除了入息或資產超出限額,還有擔心「政府可能無錢/無咗呢個政策 」(25.9%)及「擔心政策有變/申請唔到」(32.5%);另外,只有15.3%人認為因為「有長俸/退休金/強積金」而不能申領,這反映港人對未來退休後的生活缺乏安全感和信心。

2023年統計年刊推算,領取長生津的個案比例約45%。但今次調查發現,65歲以下被訪者當中,只有37.5%預計將來會領取長生津;而32.5%預計未能領取的原因是擔心「政府政策有變而攞唔到」,反映市民擔心隨着人口老化、開支持續增加,政府會收緊領取資格。

社會共責:重啟全民退保政策窗口

筆者認為,一項為社會作長遠規劃的政策,除了要得到民意支持,亦要令決策者相信政策的推行,能夠增強社會效益及有助減低管治風險。

香港社會近年經歷不少變化,市民對政府信任度不足,政府施政只是「頭痛醫頭」,不斷設定工作成效指標,但求速成,無暇應對社會深層次問題,是無法修和建制與民間社會之間的隔閡。

儘管政府會不斷換屆,惟決策者在規劃未來、解決社會深層次矛盾上,需有全局觀及較一致的政策視野,才能保持政策持續性。本屆政府若把結構性的老年貧窮問題看作一個「過去式」問題,又或視若無睹,把這個燙手山芋留給後任處理,一旦錯過改革時機,問題只會積重難返。政府若想長治久安、增強社會團結,決策者就不能只當政策窗口的裱糊匠。

全民退保計劃經歷10多年社會討論,基本取得社會共識,政策效果能夠令缺乏經濟收入的長者安心度晚年,可即時減輕「三文治世代」的經濟負擔,而青年人亦較易對社會未來產生歸屬感,在今天的變動不安環境,能長遠推動香港社會重建「共責精神」。

社會共贏:三方供款確保財政可持續

制度設計不僅考慮社會資源如何分配,還要確保財政可持續性。全民退保計劃的融資安排,採取三方供款、社會共責;收支計帳採用「留前補後」,而非「隨收隨支」,確保財政可持續。

政府多年前推算人口老化會對公共財政帶來結構性的財政壓力,因應人口老化而設立的未來基金累積盈餘已近10年。上月31日政府新聞公報指出,未來基金現有3075.45億元結餘,若扣除2016年納入的本金2197億元及後來注入的48億元財政盈餘,累計盈利約830億元。

隨着未來基金持續累積回報,政府絕對有條件為退保計劃提供起動基金。筆者認為現屆政府應在過去社會共識基礎上,盡快籌備制訂落實全民退保的時間表及路線圖,打開這個政策窗口,做到「拼退保,添安穩;謀大局,惠全民」,為700多萬港人重奪一個安穩未來。

作者是社會發展中心成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歐陽冠東]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