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回到梵高

發佈於

【明報專訊】雜草明亮,蝴蝶翩翩,小徑不見盡頭,景物看起來粗獷卻單純,引人遐想。梵高(1853-1890)晚期作品《長草地與蝴蝶》(Long grass with Butterflies,1890),隨「從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越洋來到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駐留在綠黃色的牆壁上,觀感跟着燈光起變。

梵高晚年受精神疾病困擾,曾住進法國南部聖雷米近郊的聖保羅‧德‧莫索萊精神病院。這幅畫是他以病院旁新修剪草地為主題的油畫創作。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副館長(研究策展及節目)王伊悠說,那時候醫院人員很體諒梵高的創作需要,讓他到病院附近草地作畫,喜歡畫什麼,就畫什麼。

藝術家馬玉江受訪時,引領筆者隔空走進梵高的繪畫視角。梵高住的病院有兩層,他從2樓俯視草地,因此畫作內沒有天空,也沒有地平線。而他的名作《星夜》(The Starry Night,1889)、時常入畫的麥田、阿爾卑斯山,以及他鍾愛的柏樹,都是病院附近可見的景色。

喜愛日本藝術的梵高,從日本文化擷取靈感,認為睿智的人會仔細研究每一片草葉。他後期風格受浮世繪影響,色彩亮麗、輪廊鮮明,下筆更有力量,彷彿流露激情。馬玉江指出,1888至1890年是梵高創作經典時期,《長草地與蝴蝶》筆觸跟早期不同,其舊時作品帶有畫家畢沙羅影子,這幅「有回到自己的感覺」。

王伊悠則憶述,多年前首次看見這幅筆觸粗獷的畫時,如同置身畫家的心境,與他一起在和煦陽光下看草動、聽風吹,純粹的美學感動,讓她雞皮疙瘩。

■藝術家簡介

文森‧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著名荷蘭後印象派畫家,為表現主義先驅,對20世紀藝術影響深遠。梵高10年繪畫生涯創作逾800幅油畫,經典作包括《星夜》、《鳶尾花》(Irises,1889)及《吃馬鈴薯的人》(The Potato Eaters,1885)等。

文:明報藝文部

設計:賴雋旼

編輯:謝秋瑜

電郵:[email protected]

IG:@fridaymingpao

[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