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中大發現致病機理 葡萄膜炎新療法有望

發佈於

【明報專訊】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患者會出現紅眼、疼痛等症狀,普遍以類固醇眼藥水、口服類固醇或注射類固醇到眼球治療,惟部分人療效不佳。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研究發病機制,發現一條釋放神經內分泌生長激素的生物路徑GHRH,可誘發致病細胞Th17分化,演變成為該病,並發現運用現有註冊藥物可抑制GHRH路徑,有望開發新療法。

葡萄膜為眼球內層組織,在鞏膜與視網膜之間,呈深紫色,故稱為葡萄膜,具有遮光和供給眼球營養的功能。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是眼球內組織發炎引致的眼疾,嚴重可致失明。

研究團隊利用小鼠模型模擬了解發病機制。實驗小鼠視網膜內發現GHRH及GHRH受體的表達水平上升,GHRH路徑的訊息傳遞會誘使致病細胞Th17分化過程出現失調,激發炎症細胞因子產生。

中大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研究助理教授朱偉傑表示,研究結果顯示,利用GHRH抑制劑可減少Th17細胞數量,從而抑制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但研究同時發現利用GHRH抑制劑會令小鼠生長得較小,顯示GHRH受體抑制劑有可能抑制正常生長和發育,故在臨牀應用有困難。

團隊其後鎖定一條名為JAK-STAT3的下游信號通路,並發現目前已有JAK-STAT3抑制劑可抑制該通路,以開發新治療。

第二期臨牀研究招募50患者

JAK-STAT3抑制劑目前已用於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等其他炎症,副作用亦較類固醇少。朱偉傑透露,研究團隊將於兩年內展開第二期臨牀研究,屆時會招募約50名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患者接受JAK-STAT3抑制劑治療,預計5至10年後可推出新療法。研究結果已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通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