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國際

強攻加沙避談「終局」 以色列難解死結 專家:反制哈馬斯非只靠軍事 須直面巴勒斯坦問題

發佈於

【明報專訊】以色列進攻加沙北部,試圖清剿發動10月7日突襲的哈馬斯,造成大批平民死傷,尤其是以哈馬斯隱藏指揮中心為由圍攻當地各大醫院,間接造成大批嬰兒和重症病人喪生,惹來更多非議。以軍行動的其一最大爭議點在於看不出有何「終局」(endgame)盤算,總理內塔尼亞胡近日屢跟美國唱反調,聲言戰後要暫時軍管加沙,拒絕由現主管西岸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接手,令外界憂慮難以收拾局面,更會牽連以色列跟阿拉伯國家關係正常化的趨勢。有以色列智庫專家向本報坦言,哈馬斯難以被軍事上消滅,以色列如要真正解決問題,則無可避免要提出有力的兩國方案,惟背後所需的讓步,恐怕是現屆政府無法做到。

以盼「繞巴」建交阿拉伯 突襲後夢碎

「在10月7日早上(哈馬斯突襲)瓦解了其一關鍵假設,是內塔尼亞胡所推動、『繞過』巴勒斯坦問題以有利於跟阿拉伯世界關係正常化的構想。」以色列地區外交政策研究所(Mitvim)就加沙戰事發表的首份地區-政治層面評估,該智庫的研究總監基布里克(Roee Kibrik)在文中坦言,經此一役可見,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試圖迴避巴勒斯坦問題的做法,不是可行選項,相反有需要先解決巴勒斯坦問題,才可轉往重新設計中東地區力量平衡的方向。

基布里克所指是以色列過去數年跟阿拉伯國家的建交浪潮。2020年8月,以色列公布擬跟阿聯酋關係正常化,同年9月正式跟阿聯酋和巴林同時簽署《亞伯拉罕協議》建交,後來摩洛哥和蘇丹也加入,象徵自1980年的埃及和1994年的約旦後,再有新一批阿拉伯國家同意跟以色列建交,如今焦點落在阿拉伯世界領導者沙特阿拉伯身上——在哈馬斯突襲前約兩周,沙特實權王儲穆罕默德公開表示,該國跟以色列的關係正常化協議「日近一日」達成。

惟有別於埃及有歸還西奈半島和約旦有當時《奧斯陸協議》達成的誘因,以色列跟阿聯酋等建交的背景,並未見任何以巴和談突破的利好因素,相反外界更多認為是出於針對伊朗的地區力量平衡考慮,為此不惜犧牲巴勒斯坦的利益。

在哈馬斯突襲前數日,路透社引述消息報道,指沙特為求跟美國達成國防協議,以獲取更多安全保障,將與以色列建交為交換條件,即使以方不對巴勒斯坦建國作出重大讓步,利雅得也不會拖延建交進程。

正常化步伐 需待加沙復常再重展

然而,在哈馬斯突襲後,以沙建交談判暫停,約旦和巴林也在以軍轟炸加沙下暫時召回駐以大使抗議。由此看來,以色列跟阿拉伯世界關係正常化的步伐,顯然至少要等到加沙「復常」,才有可能重新展開。

戰後在加沙角色 以跟美意見分歧大

事隔個半月,外界看到的卻是以軍狂轟濫炸,對比哈馬斯突襲在以色列南部殺害1400人,加沙死於以軍攻勢的人數早已遠超於此——哈馬斯掌管的加沙衛生部本月6日宣稱,當地死亡人數這天已「破萬」。內塔尼亞胡顯然無意討論以巴和談,只矢言要消滅哈馬斯,對戰後加沙的規劃卻缺乏完整願景,這點正是西方和中東各國如今普遍憂慮的問題。

早在10月中旬,路透社已引述地區安全消息人士說法,質疑以色列在加沙並無終局方案,其戰略只是轟炸摧毁一切後進入當地,卻無退場戰略。隨着局勢發展,拜登政府愈來愈多表態支持兩國方案,跟內塔尼亞胡的分歧愈來愈大。

美要求不迫遷巴人 不吞併加沙

內塔尼亞胡本月6日宣稱以色列擬在戰後無限期全面承擔加沙的安全責任,惹來美方反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同月8日發表迄今最清晰的戰後加沙願景圖,提出加沙和西岸未來應統一在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之下,並就加沙未來提出五「不」,即戰後不得重佔加沙、不能強迫巴人遷移、不得利用加沙作為恐怖主義平台、不可試圖封鎖或圍困加沙、不可縮減加沙領土——布林肯只承認戰後「過渡期」要有機制確保加沙安全,暗示以色列可在這時期發揮一定作用。惟由阿巴斯領導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冷淡回應,而且其民望欠佳,未必適合這角色。

在華府施壓下,內塔尼亞胡態度似乎略有調整,他在布林肯發言翌日(即9日)接受霍士新聞訪問,宣稱以色列不尋求征服、佔領、管治加沙,指戰後加沙需要非軍事化和建立文人政府,惟以色列要確保像10月7日的襲擊不會重演,故須有部隊在必要時進入加沙。惟他兩日後(11日)又再聲言,巴人自治政府在戰後不會管治加沙。到上周三(15日),拜登表明已非常明確地告知內塔尼亞胡,兩國方案是唯一解決方法,在以巴雙方在這方案達成共識前,他不相信戰爭可以結束,並強調以軍佔領加沙會是「巨大錯誤」。

哈馬斯難靠軍事消滅 「以國一廂情願」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中東歷史專家格爾文(James L. Gelvin)向本報坦言,看不到以色列有任何善後計劃,只看到其「一廂情願」。他解釋,若以色列摧毁哈馬斯,並在加沙造成更多破壞,沒有阿拉伯國家的政府——不論是埃及還是以色列的《亞伯拉罕協議》伙伴,會膽敢代替以色列維持加沙治安和擔任臨時管理者,而西岸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已面對被指跟以色列合作的質疑,故也不可能這樣做。阿巴斯曾稱,只有以色列承認巴勒斯坦國才會接管加沙,惟格爾文直言這情况「不會發生」。

以色列地區外交政策研究所研究總監基布里克提醒要理解兩大關鍵前提:一是不存在純粹軍事上消滅哈馬斯的辦法,二是哈馬斯受到以色列的阿拉伯鄰邦敵視,「當我們明白這點,我們就可意識到缺乏清晰和戰略性的政治終局會是關鍵失敗」。

「兩國方案屬最好解決辦法」

基布里克不諱言兩國方案就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因為如要真正削弱哈馬斯,以色列需要展示有力的政治替代方案,令巴人承認以色列的生存權利,而毋須訴諸恐怖主義,而唯一可行的替代方案,就是巴勒斯坦方案,「因此,到頭來要擊敗哈馬斯,就要建立能跟以色列和平共處及承認其生存權的巴勒斯坦國」。

格爾文也同意難以真正消滅哈馬斯,他說:「摧毁哈馬斯是什麼意思?殺死其成員?破壞其基建?哈馬斯有兩套角色:一是軍事層面,二是文人管治。在針對以色列的軍事冒進以外,哈馬斯為加沙的居住者提供社會服務和福利——這些居民未必喜歡哈馬斯的壓迫和貪腐,卻是對其依賴。」他質疑以色列難以判斷哈馬斯什麼時候算是被摧毁,「以色列看上去並無現實的計劃,只有盡可能製造更多破壞的方案,這令我想起美國在伊拉克所做的事」。他說,強大國家要入侵別國領土和摧毁其政府很容易,但要留下可運作和受歡迎的管治架構藉此脫身,則不是容易的事。

沙特未棄建交 以揀和平路可轉危為機

「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關係正常化進程的未來,視乎軍事場域的發展、(以軍攻勢)在個別阿拉伯國家所觸發的公眾憤怒程度,尤其是伴隨軍事衝突所作出的抉擇。」基布里克認為以色列正面對關鍵的抉擇。

基布里克解釋,若以色列選擇的出路是基於阿拉伯世界的倡議來解決巴勒斯坦問題,關係正常化進程不但有可能留存,甚至可能在中長期茁壯成長——在這情况下,以色列可以接觸阿拉伯鄰邦,利用它們的財政和外交支持,協助建立巴勒斯坦國的未來。然而,若以色列寧願拖長衝突並避免作出決定,關係正常化進程的前景仍會是有限。他說:「有一點理解十分重要,從戰略角度看,阿拉伯國家在加強與以色列的地區合作上確有利益關係,但單靠這些利益關係,或許不足以承受反對跟以色列建立關係的持久公眾壓力。因此,我們面臨對地區合作的威脅,但與此同時有極佳機會。」

「建交利益現難抵持久民意反彈」

事實上,已跟以色列建交的國家仍在觀望,即使約旦和巴林暫時召回大使,也遠未去到撕毁和約正式斷交的地步。沙特同樣未有放棄,投資部長哈立德本月7日在新加坡出席彭博新經濟論壇時稱,以沙建交的議題「仍在枱面上」,但前提是巴勒斯坦問題得到和平的解決方案。他又排除沙特利用油價等經濟工具達至加沙停火的可能性。

極右當道攔路 政府難就兩國方案讓步

然而,內塔尼亞胡及極右勢力始終是以色列改轅易轍的最大障礙。以巴和談對上一次有真正曙光,是1993年簽訂《奧斯陸協議》,時任以色列總理拉賓、外長佩雷斯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主席阿拉法特翌年更共享諾貝爾和平獎。惟好景不常,拉賓獲獎一年後遇刺身亡,兇手正是一名極右激進猶太主義者。佩雷斯在拉賓死後接任總理,隨即在1996年大選落敗,內塔尼亞胡首度上台,被後者所敵視的《奧斯陸協議》名存實亡。

現政府下 西岸殖民大增

在哈馬斯突襲前不足一個月,以色列極右財長斯莫特里奇獲賦予處理西岸問題的新權力,他迅速批准興建數以千計新的定居點(殖民區)房屋,又將原先未獲政府審批的自建定居點(wildcat outposts)合法化,並加大巴人建屋或搬屋的難度,惹來巨大爭議。觀察家質疑,此舉旨在令以色列在西岸長達56年的佔領不再只是暫時性,而是變成永久。事實上,自從內塔尼亞胡去年底挾極右支持重返執政,其政府已開始瞄準西岸,以色列非政府組織Peace Now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在西岸佔領區新建12,855個殖民房屋單位,是自2012年有統計以來同期最高。拜登近日投書《華盛頓郵報》時,也首度提到可能制裁西岸殖民區攻擊巴人的以色列暴力極端者。

到上周二(14日),斯莫特里奇又再聲言,加沙不能作為「獨立政治實體」存在,呼籲當地巴人搬到其他國家,令阿拉伯國家更為擔心以色列想將巴人逐出加沙——埃及此前拒絕加沙巴人經拉法口岸進入西奈半島,其一考慮因素正是擔心以軍藉機要他們「有去無回」。

斯莫特里奇是內塔尼亞胡執政聯盟內極右派系「全國宗教黨-宗教錫安主義者黨」的領袖,其上述言行很大程度上體現以色列極右陣營對巴勒斯坦問題看法,而這些看法也令有益於兩國方案達成的讓步幾乎不可能發生。基布里克直言,若以色列選擇推動兩國方案,將符合反制哈馬斯和跟阿拉伯鄰邦加強關係的兩大目標,「這是以色列所面對的戰略安全抉擇,代價也許包括西岸的讓步和撤走定居點,那卻是現屆以色列政府無法做到的事」。

明報記者 周宏量

(以色列-哈馬斯戰爭)

【以哈戰爭與地緣局勢系列之二】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