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要聞

應對自殺三層機制「早存在」 學者:疫後學童均高危 倡調節課程

發佈於

【明報專訊】政府研設跨部門三層應急機制應對學童自殺,針對及早識別、配對資源及轉介跟進;教育局早年因應2015/16學年自殺潮成立的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最終報告提出的部分倡議正是應急機制方向。時任委員、港大學者陳國齡稱三層機制架構早已存在,認為學童新冠疫後壓力倍增,令「所有小朋友都變高危」,建議當局疫後初期調節學校課程,從源頭減壓。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陳友凱質疑重推舊方案反映當局束手無策,憂慮如無充足人力支援,應急機制只是「自欺欺人」。

教育局於2016年初建議校、社、醫合作的三層支援模式,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同年底發表最終報告,提倡從支援一般、高危及有自殺風險的學生三層面介入,提及加強教師等識別能力、多方服務協調及醫管局轉介,正是類似現時研設的三層機制。

陳友凱憂無充足人力 機制「自欺欺人」

港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名譽臨牀副教授陳國齡向本報表示,最高危是學業最差、家庭支援最少及有高風險因素的學生,三者疫後數量大增;以疫前小一生為例,過去數年不斷經歷停課和網課,復課後已變高年班,學業難度大增,更要追落後,缺乏校園生活亦窒礙學習抗壓,「這數年無支援,突然『還番』這麼多壓力,學生可以怎辦?」

至於應急機制效用,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講座教授陳友凱昨於港台《千禧年代》質疑機制第一層「無辦法做」,因教師工作繁忙,不應將責任堆積在教師身上,建議鼓勵建立朋輩網絡,又質疑第二層調撥資源是否足夠。他強調關鍵是各層須有足夠人力及接駁,否則學生卡在低層,惡化時無法銜接至高層專業跟進,反令機制淪為危險、使社會有「錯誤安全感」的系統。

應盡減學生壓力 陳國齡:可否40分及格?

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在商台《在晴朗的一天出發》說,當局着重專業介入、「有病先處理」,建議營造空間讓師生建立關懷關係,並提醒家長多花時間關心子女學業以外問題。

陳國齡說三層機制是現有架構,關注即使醫管局有充足資源,惟家長標籤心態嚴重,不願帶子女求醫、服藥及住院,建議加強公眾教育,因約八至九成患抑鬱學生亦可治癒,另建議教育局將精神健康加入中小學常規課程,讓學生從小學懂接納精神病。

陳另建議疫後首數年調節課程或向學校提供指引,「考試、測驗可否40分及格,不是50分?每年4個測驗考試,可否少些?」她理解教育局須考慮成績和升學等,但須盡量減輕學生壓力,不應只是追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