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追美漫的日子 像個承諾

發佈於

【明報專訊】在香港漫畫圈一直有個「傳說」:1987年正值港漫黃金年代,然而那卻正是Marvel的低谷,因投資《天降福星》(Howard the Duck)電影版失利而陷財困,而一個剛上市的香港機構伸出橄欖枝,可是收購計劃談不成,那個三皇跟復仇者抵抗外星侵略、英雄跟美國隊長聯手打擊九頭蛇的故事,只能在另一平行時空發生,而美漫在我們這個宇宙亦高低起伏。

經歷早年因電影而出現的小陽春,近期美漫又再進入調整期,在失去影集光環加持後,美漫是否真的沒有吸引力?答案當然不是,其實美漫故事發展一直比電影更精彩,且讓已開業30年的美漫專門店Clark’s Comics店主Jerome,跟我們娓娓而談。

跟很多資深香港美漫迷一樣,Jerome的入坑,源於一個經典的「死亡」——DC的《超人之死》。「1993年之前,香港只有約2間美漫店Comic Network和Comix Box,大家雖然都知道超人和Batman,但就好少人會去了解漫畫故事,直至當年《超人之死》有現實的葬禮和一系列宣傳,加上報紙報道,就令我產生興趣,找漫畫看,一期一期地追看,追着追着覺得有市場,就膽粗粗在1993年開舖,當時香港的美漫店也由2間增至6間左右。」

欣賞畫功、大膽劇情

除了超人之死外,DC當年還加入了「助燃劑」The Man who broke The Bat漫畫,安排反派角色Bane把Batman的脊骨攔腰截斷。Jerome說:「超人之死和Batman斷腰的故事,維持了大約5年,追漫畫就像一個承諾,當時一班美漫迷,為了每周追看故事,會到我的店等書到,討論故事發展。那時候雖然都有不少周邊產品,但我們主力還是看書,欣賞畫功和作者出人意表、大膽的劇情發展。在我心中,那真的是美漫在港的黃金年代。」

反傳統英雄角色衝擊市場

兩個由DC策劃的系列創造了美漫席捲全球的首個高峰,也讓讀者認識到一批畫功和創意都讓人歎為觀止的創作人,他們也反抗老牌漫畫公司的掣肘和畫家沒有創作角色版權的不公制度。Jim Lee和Todd McFarlane創立創作者擁有角色版權的漫畫出版商Image Comics,反傳統的英雄角色Spawn橫空出世,為市場帶來另一個衝擊的改變。

「Spawn之前都有很多製作精美的周邊產品,定價較高。而Todd有份創辦的玩具商McFarlane Toys推出的Spawn figure系列,通過量產把成本大減,但產品手工精細,令大部分美漫迷產生收藏產品的衝動。大家到我店舖等書之餘也會『捕』這些新品到港。可惜McFarlane最後出得太濫,玩死自己。」Jerome略帶惋惜地說。

度過近10年的美漫好時光,開店正好10年的Clark’s卻同時迎來意外的打擊——SARS。

Jerome回憶:「SARS發生之後,大家都不逛街,但書還是要看,玩具也是要買,怎辦呢?於是有些熟客打電話來留書,後來電話太多,我也會記漏,就叫客人fax給我。那一年,雖然都是奪命的疫症,但人們還是肯花錢,而經此一『疫』,客人也由過去等看到現貨才買,變成接受訂購,算是一個生態的轉變。不過追漫畫像一個承諾,有些人也因此中斷了,我的客源也開始由穩定增長變成漸減。」

兩場疫情兩樣情

來到2008年,之前一直不被看好的Iron Man電影,好像為美漫帶來一次回春。「Marvel電影系列的確讓大眾眼球落到美漫上,但美漫角色實在太多背景,習慣即食文化的我們也不是很多人有耐性追根究柢,大都只是對周邊產品有興趣,於是吸引了很多沒賣過美漫產品的店舖進場,客人要買時是方便了,但以我觀察,看美漫的人並沒有增加太多。在生意上來看,短期是好轉了點,但隨着近期影集的熱潮回落,開始出現店多客少的情形。」

熱潮回落,加上新冠疫情的出現,可說是雪上加霜。「新冠疫情與SARS有些分別,感覺客人今次多選擇了留錢傍身,消費也減少了,但這是個大氣候,也只有適應。正如客人習慣了網購,適應了看網上版,也是我們改變不了的,只有轉型適應。」

「其實這也有好處,反正大家都不逛實體店,就將重心放在網店吧!交少些租也好。不過我還是喜歡跟客人面對面討論劇情的氣氛,看實體書的質感,這就是有人堅持聽CD和黑膠的感情吧!希望我能堅持這美漫專門店,愈遲出現新聞標題『香港最長壽美漫店宣布結業』,這個人生成就愈好。」Jerome如是說。

Clark’s Comics

地址:銅鑼灣中心地庫B13舖

查詢:2890 7718

網址:clarkscomics.boutir.com

文:加代

編輯:梁小玲

設計:賴雋旼

電郵:[email protected]

[開眼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