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慢病共治擬邀大學檢討 明年研准團隊式跟進病人

發佈於

【明報專訊】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昨推出,至昨有416名家庭醫生參與。醫衛局公布擬明年第二季檢討計劃運作,包括探討除一人一家庭醫生外,以醫生團隊模式跟進病人是否可行。醫衛局長盧寵茂稱另擬明年初邀請大學全面檢討,決定共付模式能否「做闊做深」,擴至其他服務。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協幹事彭鴻昌稱有不少連鎖集團經營診所,允許團隊模式無可避免,但憂慮或不如單一醫生熟悉病人,效果難免打折扣。

彭鴻昌憂多過一個醫生削效果

滿45歲未確診糖尿病和高血壓港人昨起可到地區康健中心登記,由職員協助配對醫生,即場致電或網上預約診症;首次診症後將轉介免費化驗,醫生收到結果後再約病人覆診。

昨啟動 增至416醫生參與

盧寵茂出席計劃啟動禮致辭稱,至今近30間私營醫療機構、逾400名醫生登記,涉逾600個服務點,逾七成醫生將治療診症共付額設於政府建議的150元或以下,認為反應合理,並理解個別醫生憑藉個人經驗、服務地點等因素定價,故共付額較貴。被問會否為共付額「封頂」,他稱已確保收費透明讓市民有選擇,期望將來市民選擇會影響醫生定價。

使用者盼涵蓋骨科心臟科檢查

已退休的易女士昨配對油尖旺區一名醫生,共付額50元。她說年紀大「有少少不舒服又講不出」,近年無體檢是因私醫收費貴,獲資助後費用較相宜,故揀選交通方便、較便宜醫生,期望將來涵蓋骨科和心臟等檢查。

翻查醫委會資料,約七成參與計劃的醫生為無專科資格的普通科醫生,其中約三分之一報稱持內科或家庭醫學等文憑。基層醫療健康專員彭飛舟說當局僅邀請《基層醫療指南》中有持續進修者參與,當局有釐定指引讓醫生跟從,另可透過醫健通監察病人;相信隨有關制度愈趨成熟,家庭醫生可承擔更豐富工作。

策略採購統籌處總監張偉麟稱,當局鼓勵所有醫生擬定替代醫生名單,不設人數上限,萬一生病或放假可頂替,又稱以團隊模式跟進病人未為不可,當局明年第二季運作檢討會一併檢視,另會檢視服務流程、藥物及電腦系統等。他稱考慮到醫生會搬診所、病人會搬家,故容許病人到康健中心申請重新配對醫生。

盧寵茂稱明年初將邀請大學研究,全面檢討計劃對病人、醫療體系及政府能否達至預期效益。張偉麟稱收集數據需時,料2025年才能展開全面檢討。

另外,盧寵茂被問到與內地商討器官互助機制是否難於今年內達成,他稱須考慮兩地法規,尤其內地人體器官離境輸出法規,或需多些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