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國際

區內外勢力避升級 加沙戰火暫難外溢 真主黨領袖月初演說成指標 專家提醒變數仍在

發佈於

【明報專訊】距離哈馬斯突襲已超過一個月,以色列現正對加沙展開強攻。然而,對比開戰之初,外界對戰火升級至中東大戰的憂慮現已減低不少。一方面以色列受到美國一定程度上的約束,戰場只限於加沙,另一方面,伊朗及其地區代理人依舊小心管控跟以軍的衝突,避免親身捲入戰場——黎巴嫩真主黨領袖本月初的演說便是重要指標。更何况區內其他重要玩家同樣不樂見緊張局勢升級,在各方勢力都無意鬧大下,加沙戰火看來暫時不會外溢。惟專家提醒,戰爭始終充滿變數,擦槍走火令局勢一發不可收拾的可能始終無法排除,黎巴嫩與以色列之間的邊境地區目前有以軍和真主黨等持續駁火,尤其具有風險。

明報記者 周宏量

(1)既力撐也劃限 美國尋求約束以色列

自以色列-哈馬斯戰爭爆發以來,外界一直關注戰火會否外溢,尤其是伊朗及其區內「抵抗軸心」(Axis of Resistance)盟友會否加入戰團。換言之,這情况會否發生,攸關以色列、伊朗及「抵抗軸心」成員(尤其是黎巴嫩真主黨)的取態。

經歷儼如美國9.11恐襲的夢魘後,以色列對哈馬斯的軍事報復勢在必行,問題在於其反擊的範圍和程度,在這方面拜登政府有殊為關鍵的角色。總部設於特拉維夫市郊的智庫以色列地區外交政策研究所(Mitvim)研究總監基布里克(Roee Kibrik)向本報表示,很大程度而言,管控以色列和哈馬斯衝突的正是美國。他解釋,美國自一開始即「界定以色列的戰鬥場域」,例如據報阻止以色列向真主黨發動突襲、決定人道主義範疇和國際法的組成要素、派遣航空母艦接近戰場、向以色列戰時內閣派出顧問,以及為以軍提供武器系統和彈藥等。

基布里克認為,此舉顯示美國「毫不含糊地向以色列表達前所未見的支持」,同時「畫出角力場的輪廓」,而上述做法的背後脈絡「涉及全球鬥爭、美國利益及其全球視角的指導原則,以及在中東、東亞和烏克蘭等不同戰鬥場域的相互作用」。

美派艦艇到中東 撐以兼儆伊朗

自戰爭爆發後,美國堪稱最活躍的區外國家,國務卿布林肯兩度在中東展開穿梭外交,多次警告伊朗和真主黨不要加入戰團。與此同時,美軍調動兩個航母戰鬥群和一艘核動力潛艇到地中海和波斯灣,展示軍事威懾。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中東歷史專家格爾文(James L. Gelvin)向本報稱,美國出動海軍力量是同時指向以色列及其敵手的象徵性姿態,「對以色列而言,這是美國支持的信號;對伊朗及其他人而言,這是美國認真看待事態的信號」。

格爾文說,他不認為衝突會外溢出巴勒斯坦領土,即加沙和西岸地區,「西岸也有可能因為(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任內擴張的定居點(殖民區)及相關暴力而引爆,但衝突不大可能外溢到其他地方」。

(2)否認涉及突襲 伊朗未動員盟友參戰

哈馬斯與加沙第二大武裝組織伊斯蘭聖戰運動(傑哈德)都是伊朗「抵抗軸心」的成員,故兩者突襲以色列背後,有否伊朗幕後支持甚至主導,一直是西方輿論焦點。

然而,伊朗從一開始就小心劃清界線。外交部發言人在事發兩日後儘管稱讚突襲,但批評那些質疑德黑蘭在事件背後有角色的指控都是「基於政治理由」,強調該國不干涉其他國家的決策,「包括巴勒斯坦」。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翌日再強調,指伊朗涉及突襲的說法「錯誤」。

「伊朗不想對以美開戰 現僅防衛反應」

德黑蘭大學世界學院國際政治助理教授暨伊朗研究系主任阿胡伊(Mahdi Ahouie)向本報表示,據他理解伊朗此刻並不想向以色列或美國發動戰爭,「因此我們看不到德黑蘭有任何升級局勢或尋求擴大戰爭到整個地區的迹象」。阿胡伊指出,伊朗最親密盟友真主黨也不見得有多渴望加強與以色列的衝突,即使雙方過去數周一直在邊境線駁火,「但這從未超越戰術性的攻擊」,同時伊朗通知抵抗軸心的部分成員組織,表明「除非變得不可避免,否則(伊朗)不願跟以色列開戰」。

然而,什麼情况會令伊、以開戰不可避免?阿胡伊認為是「任何在伊朗國土發生的美軍或以軍攻擊」,他指情况也許會因此開始迅速失控。惟他強調,伊朗在現階段的動作很大程度上只限於防衛反應。

美國學者格爾文也認為,伊朗不大可能直接介入,他解釋道:「對以色列而言,10月7日事件正正觸碰了國家存亡(的底線);對伊朗而言,任何直接進入衝突所獲的優勢,都不會帶來相等益處。」

格爾文更指,伊朗無法動員其「抵抗軸心」的任何成員去做它們無意去做的事,「伊朗對(黎巴嫩)真主黨、也門胡塞武裝和敘利亞(巴沙爾)政府等區內最重要盟友,不具備全面控制能力,(這些盟友)會按自身利益行動,儘管它們的利益經常跟伊朗的利益一致」。他舉例稱,真主黨參與有限度的炮擊駁火、胡塞武裝則偶向以色列發射導彈或無人機攻擊,但兩者看來都無意進一步參與,而且都有國內問題需要處理。他續指,以色列也未有透過轟炸敘利亞境內的伊朗目標來擴大戰場,類似轟炸近年不時出現,旨在向伊朗劃下紅線,換言之,這種轟炸並非戰鬥,而是「通訊方式」。

(3)「割席」哈馬斯 真主黨試圖保持距離

「這項任務在決定和執行上都是100%屬於巴勒斯坦……跟抵抗軸心內其他派系的決定和舉動都沒有關係。」真主黨總書記納斯魯拉(Hassan Nasrallah)本月3日發表演說,是自哈馬斯突襲發生以來首度公開表態,惟外界原先憂慮的強硬辭令沒有出現,相反他展示了頗為克制的口脗,令人憧憬局勢至少短期內不會升級。

黎巴嫩安全和國防事務專家、迪拜智庫近東與海灣軍事分析研究所(INEGMA)創辦人兼行政總裁卡瓦吉(Riad Kahwaji)向本報稱,他認為納斯魯拉嘗試表示哈馬斯的戰爭是「巴勒斯坦針對以色列的戰爭」,由哈馬斯策劃和執行,並未尋求真主黨或伊朗的幫助,「哈馬斯並未預期任何人步入這場戰爭,因此真主黨此刻不感覺到有義務去做任何事情開啟(黎巴嫩)戰線」。

格爾文也認為,納斯魯拉的演說是提醒外界「真主黨是黎巴嫩的組織」,它與以色列之間的問題,有別於巴勒斯坦跟以色列之間的問題。

惟卡瓦吉提醒,納斯魯拉也有提到黎巴嫩或真主黨跟以色列演變成衝突的兩大條件:一是以色列向黎巴嫩發動重大攻擊,這會令真主黨開啟這條戰線;二是以色列對哈馬斯和加沙攻勢的重大升級,但這就涉及如何定義「重大升級」的問題,「他(納斯魯拉)是否意指等到哈馬斯瀕臨崩潰,他們(真主黨)就會參戰?他的確切意思是什麼?沒有人真的知道去到哪個點會觸發真主黨開闢戰線」。

(4)土耳其怕升溫 海灣國憂伊朗代理人

對比跟以色列關係最密切的美國,阿拉伯世界過去一個月顯得相對低調,除了跟加沙接壤的埃及就拒收加沙難民上立場較強硬,以及卡塔爾作為哈馬斯跟西方和以色列打交道的中介外,其餘沙特阿拉伯、阿聯酋等在譴責以軍過於暴力血腥的行徑以外,並無太多公開針對以色列的動作(海灣國家中,僅巴林暫時召回大使),也跟美國保持密切交流。類似態度背後,離不開促成近年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破冰潮的伊朗因素。

穆斯林世界未達懲以共識

以研究沙特阿拉伯著稱的得州農工大學國際關係學者高斯(F. Gregory Gause III)上周在《外交事務》網站撰文,指沙特實權王儲穆罕默德尋求令國家經濟多樣化和減少對石油出口的依賴,因此渴望地區穩定,卻被哈馬斯突襲破壞大計,但利雅得對哈馬斯這個親伊朗的穆斯林兄弟會分支並無好感,不會重演1973年贖罪日戰爭引發的石油禁運危機——更何况當年危機對全球石油供應的影響要低於外界所知。他認為以、沙關係正常化談判確是暫時受阻,但遲早會重新展開。

利雅得似乎現已準備好採取更積極的行動,上周六召開歷史性的阿拉伯聯盟-伊斯蘭合作組織聯合特別峰會,尋求就加沙戰事協調阿拉伯世界以至穆斯林世界的立場,當中最受矚目的是伊朗總統萊希親自與會。惟從峰會聯合公報可見,會上仍未能就政治和經濟上懲罰以色列達成共識。

對比之下,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的表態相對更高調,惹來以色列不滿,撤走駐土外交官。惟安卡拉的斡旋主軸仍是避免局勢升級,馬爾馬拉大學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切廷奧盧(Nur Cetinoglu)向本報表示,土耳其已準備竭力阻止衝突演變成地區戰爭。她解釋,無論是在哪一國發生,中東爆發戰爭都會對土耳其造成重大代價,歷史上諸如波斯灣戰爭、美軍入侵伊拉克、阿拉伯(之春)起義和敘利亞內戰等,反覆迫使土耳其窮於應付眾多難民流入、邊境安全議題以至無可避免的經濟動盪。她解釋,地理位置令土耳其的外交經驗一貫強調有必要通過外交化解衝突。

(5)戰爭總有變數 尤恐黎巴嫩擦槍走火

前文提到,無論美國、伊朗、真主黨以至是區內阿拉伯國家,目前看來都無意令加沙戰火外溢到整個中東,但這不代表誘發局勢遽然升級的變數不存在。

以色列專家基布里克認為,目前以色列和美國,以及伊朗和真主黨,都在軍事上管控局勢,以避免廣泛地區衝突,但他提醒,在戰爭中計劃以外的事情有可能發生,有時參與者會被迫採取不符合其戰略利益的行動,例如也門胡塞武裝對以色列的攻擊有可能令衝突擴大,「按照中東區內部署的武器和兵力數量看,這是可能發生的情况」。

惟最大變數相信仍是在黎巴嫩。黎巴嫩專家卡瓦吉說,只要黎、以邊境仍有小規模戰鬥,局勢升級的可能性永遠存在,「因為轟炸可能會擊中平民,巨大的死傷數字會迫使另一邊以重大形式報復,引發雪球效應導致局勢升級」。

卡瓦吉指出,另一可能性是以色列在某個時刻——例如覺得在加沙已有巨大成果後——開啟黎巴嫩戰線,以圖削弱真主黨,而以色列可趁美軍部署在區內的良機出手,尤其是有受到真主黨及巴勒斯坦武裝派系從黎巴嫩南部持續每日施襲作為辯解理由。他同意黎南戰線目前受控,戰火外溢機率不大,然而,「沒有人可以說沒有局勢升級的威脅。威脅就在那裏,以色列和真主黨雙方也許都在嘗試管控,但(局勢)仍可能在任何時刻突然失控」。

(以色列-哈馬斯戰爭)

【以哈戰爭與地緣局勢系列 之一】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