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經濟

薛偉傑:「神舟十六號」驚險返回 惹網上熱議

發佈於

【明報專訊】10月31日早上8時11分,中國「神舟十六號」載人太空船返回艙在東風着陸場着陸。3名太空人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被現場的工作人員逐一抬出返回艙,照例對着鏡頭微笑揮手拍照。而官方媒體亦一如以往,強調現場醫監醫護人員確認3名太空人身體健康狀况良好,「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圓滿成功。

主傘現破洞 着陸速度偏高

然而,不少眼利的科技界網紅和網民卻從央視直播的視頻中發現,「神舟十六號」的返回艙着陸時明顯出現了一些異常狀况,甚至稱之為驚險也不為過。隨後幾日,有關視頻在網上瘋傳,「神舟十六號」的着陸是否成功和正常,在網上掀起各方爭論。

先說一說,「神舟十六號」返回艙的着陸到底和以往的中國太空船返回艙有何不同,有什麼令人覺得驚險。首先,從官方視頻可以看到,在「神舟十六號」返回艙着陸前,其主降落傘已出現了一個小破洞,估計面積約為3至4平方米。此外,「神舟十六號」返回艙的着地速度亦偏高。而着陸之後,除了翻起大量塵土外,「神舟十六號」返回艙還在地上翻滾了好幾下才停下。而從官方發布的相片亦可以看到,當太空人被抬出返回艙時,返回艙其實是傾側了,而不是以底部着地。因此,一時間,有些網民不禁懷疑,「神舟十六號」返回艙的着陸是否出現了一些失誤,3名太空人是否在鬼門關前驚險地走了一趟,中國的載人太空任務是否太過輕視太空人的安全。

內地媒體大多數強烈否認「神舟十六號」返回艙的着陸是失敗,斥之為「純屬謠言」,強調上述幾個狀况為正常現象,並逐點反駁,甚至質疑提出有關言論的人是「別有用心」。內地媒體提出的理由是,由於返回艙正受地球引力牽引下降,當它的主傘釋放和張開時,會受到劇烈拉扯和摩擦,出現破損為正常現象,甚至在所難免,以往「神舟五號」至「神舟七號」的主傘其實都曾破損,只是肉眼不容易看到而已。

而「神舟十六號」返回艙主傘面積達1200平方米,即使出現一個破洞,只要其面積不超過主傘面積的1%,就不會影響返回艙安全着陸,這個狀况也是在設計之內。即使再退一步來說,假設主傘因為破洞太大而失效,太空人還可以切斷主傘,再釋放一個面積達750平方米的後備傘,以確保軟着陸。至於返回艙着陸時翻起大量塵土,則是因為它啟動了反推引擎。返回艙在地上翻滾了幾下,則相信是因為現場的側風太大。

平心而論,筆者覺得,網民和內媒提出的科學觀點都有其理據。不過,內媒未提及「神舟十六號」返回艙的着地速度是否偏高。筆者認為,其着地速度明顯有些偏高,若不是內媒強調,甚至看不出它有啟動反推引擎來減速,有可能是啟動反推引擎的時間太遲也說不定。

至於返回艙翻滾了好幾下才停下,筆者亦認為,很難接受這屬於正常狀况。畢竟,美國SpaceX公司回收其「獵鷹9號」火箭的第一級,也是靠啟動反推引擎,但明顯非常平穩。沒理由中國的載人太空船返回艙着地時,大家反而要接受它可能會翻滾。

過程非失敗 應屬「有驚無險」

從相片看來,筆者相信「神舟十六號」的3名太空人或許沒有大礙。但這次着陸確實是出現了一些異常甚至可以稱為驚險的狀况,或者至少也應該稱為「有驚無險」,雖然不算是失敗,但也絕對不可以稱之為「圓滿成功」。 而中國官方機構和媒體面對國內外網民一些實事求是、本着科學精神的質疑和善意提醒,亦應該同樣以科學的精神和專業的態度回應,切忌動輒以陰謀論上綱上線。

最後,筆者不得不說,中國在推進太空計劃時,切忌好大喜功、急於求成,尤其是將來實行派人登月計劃時,更必須將太空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這次「神舟十六號」返回艙的驚險着陸,令筆者想起了中國第一名太空人楊利偉。

眾所周知,中國是在2003年10月15日發射「神舟五號」太空船,首次載人太空飛行,當時的太空人就是楊利偉,但在發射時,火箭和太空船之間出現了低頻率的共振,幸好未釀成意外,但有關方面一直隱瞞此事。楊利偉在大約2020年接受訪問時才透露,當時其內臟被10Hz以下的低頻震動,十分痛苦,全靠「死頂」才捱過那26秒。筆者覺得,當時無出事,其實已經是有些幸運。

明報記者 薛偉傑

[薛偉傑 科技觀潮]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