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兩腿無力上落樓梯困難 走平路如常人 隱形殘疾苦難言 藉配音抒己見

發佈於

【明報專訊】「配音不着重我下肢活動,而是利用我的聲線。」阿楹說起自己的故事,每字清晰入耳,每句尾音常常向下。下肢因輕度大腦麻痹而行動不便,上落一級樓梯都困難,但走平路幾乎與常人無異,這種「隱形殘疾」在生活中帶來誤會和桎梏,令阿楹逐漸遠離人群,「覺得自己有限制,很多事未必實踐到」。然而,坐在米高峰前,用聲音演繹不同角色,傳遞不敢說出的話語,是她的夢想,亦是她與世界的連結,形容學習配音後如打了「強心針」,更大膽與人分享故事。

米高峰前更敢言 學分享自己故事

廿多歲的阿楹自小患輕度大腦麻痹,反應受影響,下肢尤其左腳有行動障礙,上落樓梯困難以至無法坐小巴,但因病徵輕微沒有入讀特殊學校,可是常跟不上課程節奏,亦因病徵不顯眼而得不到同輩理解,很難合群,甚至遭欺凌,「(有些同學)覺得我睇落去無事,認為我是利用這一點(病)去社交 」。

日常外出對阿楹來說,總是伴隨不快回憶,獨自乘車時常被要求讓座或遇到鄙視目光。有次一個婆婆在地鐵要求她讓座,她嘗試說自己不適時,卻遭婆婆喝斥,「她攞住拐杖大罵現在學生、後生仔都不讓座,無事都要坐」,這種不友善,她苦笑說已習慣。

坐地鐵不讓座 被長者斥責

日子艱難,但阿楹仍有夢想。她自小是卡通迷,喜歡《小丸子》等卡通片,兒時習慣在電視機旁跟着角色念對白,從那時起便對配音產生興趣。

「聽覺是人最早發展的感官之一,都是人走後最後消失的感官」,阿楹聽過這樣的說法。她說聲音特別之處,在於一個人即使肢體有缺陷,但仍可透過聲音接受及傳遞信息。當她配音時,別人聽到的只是她的聲音,而不是關注她的肢體。

今年4月,阿楹經轉介參加伊利沙伯醫院60周年活動「傷健孖咇.Teens夢想之旅2.0」計劃,結識義工Fanny、Louisa和Peony。Fanny記得第一次見到阿楹時「我問三四句,佢答一兩句」。後來四人常結伴同行,逐漸熟絡,義工還會到天水圍接阿楹並幫她在車上「霸位」,讓她在路途中坐着休息。

義工牽線下,阿楹向兩名分別曾為《足球小將》、《反斗奇兵》配音的資深配音員拜師,上了4小時速成班,「進錄音室不能戴手表,不可以有食物,這是第一步」,她羅列着配音守則。

盼藉配音指出社會誤解

她接觸到和自己年齡或性格不符的角色,學習如何短時間轉換聲線,拿捏不同尾音;為爭吵場面配音時,數次「食螺絲」,「片中我的角色是被人鬧,又要好大聲鬧番佢」,笑稱如此場景在現實幾乎未曾發生,要花不少時間突破內心關口。

病情惡化 配音夢不變

最近阿楹忙着為《青春之戰—戰勝情緒心魔》配音,讀本以第一人稱講述少女由患焦慮症到痊癒的心路歷程。學習配音後,她覺得自己有了專長,開始實踐夢想,「比以前放開咗自己,會多啲同人分享感受、我遇到嘅事,令我可以有支強心針」。

透過配音,阿楹藉着角色傳遞以往想說卻不敢說的話,希望指出社會對殘疾者的誤解,隱形殘疾未得到充分認識,「我們希望用自己方式在社區游走,希望得到尊重,多點包容和諒解」。

阿楹病情隨年月惡化,雙腿甫站立便會震抖,「這個病慢慢拿走我的體能、反應同表達能力」,她仍要想辦法適應、克服每次變化,但未來還是想成為配音員,「就算做不到,都希望可以做幕後工作」。

明報記者 楊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