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經濟

天災頻發 巨災債券回報高成新寵

發佈於

【明報專訊】全球氣候劇變,天災趨頻密,企業及再保險公司為分散風險,開始尋覓另類投資產品,造就巨災債券(CAT Bond)興起,加上美息高企,使這種債券回報率升穿10厘,達10年高位,上月其發行量亦按年增長近三成,成另類市場新寵兒。業界人士普遍料巨災債券前景大好,但有學者指出,巨災債券低估了天災,懷疑投資者這樣追逐回報是否理智。

明報記者 鄭智文

綜合報道:彭博、路透社、《金融時報》、Artemis、Net Zero Investor

巨災債券於1990年代中期出現,首先由再保險公司或企業發行巨災債券,將特定天災的風險分散到資本市場。投資者買入巨災債券,好比對賭債券列明的天災不會出現,如龍捲風、大型水浸、地震等。如果列明的天災沒有出現,或未符條件,債券持有人會收取浮動的票息,目前超過10厘;萬一這些天災出現,債券持有人便會輸掉部分或全部本金,保險公司會用這些款項彌補索償人在天災下的損失。

萬一巨災出現 投資者可輸光

巨災債券的條款不一,相關天災的定義亦很重要。據債券及保險產品分析公司Artemis解釋,有些巨災債券是按一場大天災計,有些是按一段時期內多場天災計,如果是後者,則至少要發生兩場天災,債券發行人才能成功索償。

巨災債券的票息走勢通常基於美聯儲利率,另按天災風險而設溢價,年期一般介乎3至5年。據瑞士再保險巨災債券指數,2018至2021年間回報率介乎2.8厘至5.8厘,今年上半年平均回報率則急漲至10.3厘,為10年高位。隨着通脹急升,美息高企,巨災債券的票息也告上升。

上半年平均回報率逾10厘 10年高

由於天災日益嚴峻,刺激巨災債券溢價走高,而相關天災的定義亦趨收窄。Artemis創辦人Steve Evans指出,全球天災風險正重新定價,尤其美國加州及佛羅里達州、澳洲等地,巨災債券潛在回報較10年前幾乎漲1倍。例如佛羅里達州去年遭受颶風伊恩侵襲,總損失逾500億美元,不少投資者因巨災債券而損手,但因當地樓價急漲,風暴頻仍,反而繼續刺激巨災債券的發行,南美洲的秘魯和哥倫比亞也正探索類似機會,應對當地天災。

不少再保險公司及各類大型企業也愈來愈關注巨災債券。谷歌母公司Alphabet兩年前經腓尼基再保險發行巨災債券,黑石集團7月託瑞士再保險發行,總值各為2.5億美元。據Kepler數據,施羅德、GAM、富蘭克林鄧普頓、LGT資本等也有推出巨災債券基金,而且今年首7個月回報均逾8厘。LGT資本表示,過往數年天災造成重大損失後,現時再保險費率吸引,造就相關基金今年至今的表現。

負責為瑞士再保險在歐亞制定巨災債券交易的Andy Palmer表示,截至9月,今年巨災債券發行量達102億美元,按年增長27%,並形容目前市場情緒為「活躍(buoyant)」。他認為巨災債券是技術複雜的金融產品,不適合所有投資者,但相信巨災債券是今日再保險市場的基礎,非常看好其前景。

Net Zero Investor引述晨星指出,巨災債券吸引在其與傳統債券及股票市場的相關性低,而潛在回報豐厚。紐伯格伯曼常務董事Peter DiFiore稱,不少公司面臨未獲一般保險涵蓋的風險,而氣候風險增多,成為一眾財務總監的心頭大患,結果為巨災債券造就大量機會。

學者質疑市場追捧是否理智

米蘭比科卡大學經濟學教授Claudio Morana認為,與自然環境對賭,對於退休基金等機構投資者而言風險太大。他在2019年發布的論文中指出,巨災債券市場大幅低估了天災風險,惟機構投資者持續對這種債券有興趣,令他質疑市場是否理智。

目前巨災債券市場規模達400億美元,較10年前膨脹約1倍。世界經濟論壇估計,2025年內巨災債券市場規模會壯大至500億美元。彭博分析,現時大量巨災債券都集中在大型颶風及地震,投資者及債券發行者需要研究有何類似的模式,套用在山火、水浸等其他天災。

[企業地球村]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