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復育濕地 近危豆娘重棲 清淤引河種紅樹 荒地變泥灘

發佈於

【明報專訊】元朗私人屋苑Park Yoho設有逾5公頃沙埔濕地,香港濕地保育協會2019年起為該片濕地做改善工程,包括清除雜草、種植紅樹、控制河道水位等,營造泥灘生境,吸引招潮蟹及彈塗魚等生物棲息,更發現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近危」及土木工程拓展署的生態研究形容具重要保育價值的豆娘「廣瀨妹蟌」,在人工種植的紅樹林棲息。協會指出,過去研究顯示,廣瀨妹蟌喜歡在鹹淡水交界的蘆葦牀出沒,今次發現牠們在紅樹林棲息,不但對保育該物種有重要意義,相關數據對日後修復及管理濕地亦能提供重要數據。

明報記者 馬耀森

發展商新地早年向城規會申請發展Park Yoho(峻巒)項目,2010年獲有條件批准,新地需在地盤以北的荒廢農地興建濕地公園作為生態補償。佔地逾5公頃的荒廢農地進行多項工程後,包括重新挖通淤塞渠道、引入錦田河水及種植蘆葦等,重新成為濕地,錄得逾百種生物棲息,例如雀鳥、蜻蜓、蝴蝶及爬蟲類生物等,當中包括「近危」級別的廣瀨妹蟌。

廣瀨妹蟌在香港罕見,全球來說也屬近危物種。牠是一種體型非常細小的豆娘,在鹹淡水交界的生境出沒,能適應鹽分高的環境,其合胸背面有兩對蘋果綠色的斑點,常棲近地面細小植物的枝葉上。土拓署2021年《貝澳、水口、大澳及其鄰近地區的生態研究—可行性研究》亦指出,廣瀨妹蟌具重要保育價值。

邀住戶育紅樹苗 復移濕地

為增加沙埔濕地的生物多樣,香港濕地保育協會2021年於沙埔濕地推行「紅樹種植保育計劃」,種植紅樹,營造泥灘生境,為不同生物提供棲息及覓食的地方。協會保育及教育總監蘇安敏表示,植樹計劃挑選兩種本地紅樹,包括俗稱「水筆仔」的秋茄樹,以及木欖,又安排屋苑居民在家培育紅樹苗,為期3個月,讓紅樹生長至約30厘米,然後移植於佔地約1500平方米的紅樹林區,當中生長速度較快的秋茄樹約一年可生長至約一米高,存活率達九成,亦「捱過」過去3年雨季包括黑雨及10號風球。協會稱,動員社區力量讓屋苑居民參與濕地的保育工作,可透過親身實踐,提高居民保育意識。

吸彈塗魚招潮蟹 廣瀨妹蟌棲紅樹

蘇安敏稱,沙埔濕地發展住宅項目前為荒廢農地,錄得廣瀨妹蟌,故復修濕地計劃主要種植蘆葦,希望吸引廣瀨妹蟌棲息。但後來濕地蘆葦快速生長,為避免生境過於單一,協會決定闢地種植本地紅樹,成功令泥灘生物進駐濕地,包括彈塗魚及招潮蟹等,另更發現廣瀨妹蟌在紅樹棲息,顯示該種豆娘不局限於蘆葦牀出沒。

稱生態價值關管理 倡北都早籌

協會稱,在沙埔濕地種植紅樹的經驗顯示,濕地生境極為複雜,生態價值與管理方式有密切關係,政府日後在北部都會區成立濕地保育公園,會透過主動保育模式增加生物多樣,協會認為若要發揮濕地最大效益,應及早規劃長遠管理方案,以及做更多科研,蒐集更多數據,令荒廢魚塘和農田恢復水鳥覓食和棲息地功能。

參與種植紅樹計劃的Park Yoho住戶張家威表示,計劃除讓女兒認識濕地生物及生態系統,亦可反思「如果無咗濕地,只得高樓大廈及玻璃幕牆,濕地的生物都會消失,冬季候鳥來港亦無得停留喺香港」。他又說女兒親手將種了3個月的紅樹苗移植到泥灘,其間跌在泥灘上,全身沾滿濕泥但沒抱怨,只緊張看着手裏紅樹苗沒被壓壞,最後順利種在泥灘,認為是難得經驗。

(城市保育)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