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國際

訪問:樂施會倡助弱勢社群適應氣候變化

發佈於

【明報專訊】全球氣候變化下,貧窮弱勢社群往往首當其衝,生計都因災害而受打擊而令貧者愈貧。香港樂施會周三(11日)發表「亞洲氣候變化適應行動—城鄉社區案例集」報告,香港樂施會總裁曾迦慧早前接受本報訪問,期望在外界關注減排、碳中和議題同時,藉這份總結各地經驗的報告,帶出氣候變化下的「適應」(adaptation)角度,在大環境受氣候變化影響下如何更能適應狀况。

氣候適應指在氣候變化下,社區、尤其弱勢社群,如何應對及適應已經有所變化的天氣及其帶來的災害。當中涉包括技術和資源投入,提升弱勢社群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而樂施會在不同地區就適應氣候變化提供支援。

助乾旱區貧農保存可種植種子

曾迦慧7月到訪中國河北省的村莊「王金莊」,了解樂施會協助當地推行的氣候適應項目。王金莊地勢山高坡陡,水資源缺乏,近年先後受突發暴雨洪水及乾旱影響,農作收成減少。農民除了憑經驗選擇種植的作物,如耗水較少的粟米,樂施會亦協助當地農民成立種子銀行及農民種子網絡,負責鑑定、保存及選育能在乾旱環境下種植的種子。

富國援助不到位 逾半屬貸款

曾迦慧指發展中國家面對不同的氣候適應問題,極需外界援助。她提到今年6月國際樂施會在聯合國波恩氣候會議期間發表報告,指已發展國家曾承諾每年為貧窮國提供1000億美元(7800億港元)氣候融資,但並未兌現承諾。已發展國家雖聲稱2020年籌集833億美元(約6497億港元),但逾半屬貸款,而樂施會估計有關氣候行動財政支援實際價值最多僅245億美元(1911億港元)。

面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不到位,曾迦慧指融資提供方須確保面對氣候危機的脆弱社區得到以贈款為主的融資,融資亦須透明和易於追蹤,讓當地社區、民間社會組織和地方政府主導決策;已發展國家亦應表明如何兌現承諾。

明報記者 曾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