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吳永輝:極端天氣趨頻密 政府忌墨守成規

發佈於

【明報文章】本周初颱風來襲,市民亦擔心「500年」甚至「千年」一遇的暴雨,我們讚賞救災的公僕及義務人員之外,更期望政府改善檢討。

政府應變能力有待改善

今次颱風下不少市民被困港鐵站、旅客被困機場,部分上次颱風引致倒塌的山泥岩石仍未處理,及少數地點出現泥石流或危險斜坡,幸好社會損失不算嚴重。港鐵因安全考慮停駛部分路段,卻無公營機構提供運輸工具協助,使市民及旅客滯留港鐵站及機場多時。最後由私營巴士公司義載應急,取代政府的部分功能,事件反映政府的危機應變能力有待改善。

颱風下發車有交通危險,旅遊巴及的士在颱風下有保險爭議,司機縱願意開工亦有上下班交通困難,這些問題都可以理解。但香港是以公共交通為主的城市,政府、機場及港鐵公司不單止對狹義的、已經上車的乘客及訪港旅客有責任,亦對社會公共運輸有責任。

除了呼籲市民在安全地點停留之外,筆者建議公營機構應盡早公布尾班車資訊,以及在列車要停駛回廠時可以提供最後一程服務。類似的收車前最後一程,以往曾由公共交通公司的前線人員非正式地提供,協助被困市民;惟現制度對員工管制較嚴,員工難以主動協助。

確立共享出行政策

推動交通行業轉型

政策上應該支持共享出行,協助交通行業。兩年前油尖旺區議會曾討論共享出行;本港曾經數次有初創公司推出巴士、小巴的共享出行App(手機程式),但都被政府禁止,指無專利巴士牌照、不准現場收費、禁止進入多數地區或道路等,要發告票趕絕經營。

本港交通行業司機老化、勞動力不足,多數屬中小企,難以跟港鐵、巴士競爭,普遍經營條件欠佳;紅色小巴在政策上亦漸被淘汰,政府支持有限。加上,新建屋苑多分散市郊各地,無良好的公共交通,因此政府應該支持以私人公司為主的共享出行友善政策。

參考鄰近地區,共享出行巴士或小巴,在台灣有「跳蛙公車」,在新加坡有「ShareTransport」,當地容許固定路線及收費,例如於上班時間可用App配對叫車訂位,提供優質服務直送到市中心工作區,類似香港屋邨巴士,但更有經營彈性;台灣更容許經營者及市民用App自行配對、增設路線班次等,作為輔助交通工具。類似的叫車、「併車」等,廣東省亦比香港先進。

其實,小事情不需要大專家,港人從來不比別人蠢,幾十年前先輩就已有所謂「泥鯭的」出入新界,此即今日內地的「併車」。但幾十年下來,官僚喜禁止、檢控,推出政策叫人快申請,不過慢慢審批,高薪官員卻先卸責顧問公司研究。於是,香港便比上述各地都落後。此次機管局人員推卸予「打大風無的士」,令等車者氣結、旁觀者失笑。因此,政府需要檢討、拆牆鬆綁,確立支持共享出行政策,以及協助小巴、的士、旅遊巴經營,並推動科技轉型。

製水浸概率地圖 讓市民了解風險

政府內部曾製作水浸黑點水文地圖,亦在回歸前向當時的立法局報告,惟近年較少公布水浸概率地圖。同樣,由於居住區分散擴展到新界各地,更多市民會受到水浸威脅。英國等地都有公布水浸概率地圖(flooding plan),供市民了解風險;另一方面,保險公司可根據政府的公開數據提供水浸保險。

筆者建議當局制訂及公布全港水浸概率地圖,一方面公開數據,另一方面可建設水浸保險市場,保險公司能夠有效率地提供較便宜的水浸保險服務,供市民選擇。上次雨災,深圳水庫排洪,當時深圳政府通告羅湖一帶或會水浸,港府卻指排洪無影響。筆者基於科學,不明白同一條深圳河,為何只可能浸北邊而不會浸南邊的打鼓嶺、羅湖一帶?若設計水庫排洪可「犧牲」深圳而不可浸香港,亦對深圳市民不公平。

河套區及新田科技城是國家的科技發展重點區域,減低水災風險,要深港政府合作、科學辯證設計,向社會交代。

從民主政制角度看,地區人最知自己事,區議會最適宜處理跟進區內的交通、水浸等問題。不過在政府收權之下,區議會民主不足、功能欠缺,大眾只能向官員追責了。

地球暖化持續,相信出現極端天氣的機率只會有增無減。政府若墨守成規、不思改進,下次颶風暴雨來襲時,受苦的仍然是普羅百姓。

作者是民主黨發展政策發言人、城市規劃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吳永輝]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