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經濟

中資醫療股 較看好CXO

發佈於

【明報專訊】在2020年第二季至2021年上半年期間,由於美國經濟受累新冠疫情出現衰退,聯儲局須重啟量寬(QE)印錢救市,全球金融市場資金充裕,部分資金流入港股短炒,中資科網及醫療屬當炒板塊,期內不少相關新股在掛牌初期股價往往亦有好表現。

不過,隨着聯儲局過去逾兩年先後停止QE、縮表及加息,變相大幅收緊全球流動性,不少兩、三年上市的中資科網股及醫療股股價已較招股價大跌八、九成。

李智穎指出,當年不少上市的中資醫療股均屬沒有收入及盈利,賣點是正研發一隻或多隻創新藥,若日後研發成功,並取得中國及美國監管當局同意在當地銷售,便可望有很好的前景。

她分析,內地政策近年出現明顯變化,將帶量採購政策由仿製藥延伸至創新藥,結果是中資醫療股成功研發出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1(PD-1)等創新藥後,不足一、兩年便要大幅減價才可以向內地醫院出售,這是2020年第二季至2021年上半年相關股份熱炒時所沒有計及的不利因素。

向前望的話,在中資醫療股中,李智穎現時比較看好研究、開發及生產合同企業(Contract X Organization,CXO,或稱為醫藥外包),其商業模式是接獲其他醫藥公司的訂單後,為它們進行新藥研究、開發和生產工作。

李智穎表示:「這類公司過去兩年股價亦有明顯調整,原因是它們的客戶屬歐美大藥廠,市場擔心地緣政治會影響他們的生意,但其實它們的盈利期內仍錄得增長,未來料會繼續進行很多新藥研究、開發及生產,目前估值亦吸引」。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封面故事]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