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劉慧君:美國共和黨初選戰 兩大路線之爭

發佈於

【明報文章】正當衝擊國會山莊仍如歷歷在目之際,美國又準備迎來新一場大選。在兩黨制主導的情况下,明年總統選舉的前哨戰將着眼於共和黨的黨內之爭。以粗略方式分析,共和黨參選人的政治路線大致分為民粹派和保守派。

過往30多年來,共和黨均以保守派為基本盤。所謂保守派,大抵繼承前總統列根的三大政治原則:經濟上奉行小政府主義,外交上走鷹派路線,社會政策則緊守保守立場。不少共和黨人——特別是建制的「局內人」——均沿襲此路線,並希望守着保守派在黨內的地位。

特朗普政府的兩名官員,包括前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及美國駐聯合國前大使黑利(Nikki Haley),就是兩名代表共和黨保守勢力的參選人。他們先後與特朗普割席,希望把共和黨拉回「正軌」。外交上,兩人均傾向維繫美國的「世界警察」角色,支持援助烏克蘭,並強調捍衛台灣民主。社會議題上,兩人均堅定不移地反對墮胎,唯一分別是黑利比彭斯務實,深知共和黨永遠無法在國會中取得足夠議席,故未有激進地主張於全國禁墮胎。

民粹思潮 無可抗拒

但保守派在共和黨的領導地位,明顯地在特朗普時期逐漸被動搖。特朗普以民粹策略首度問鼎總統之位,其後雖在上屆2020年大選成了敗軍之將,但他所得的總票數是美國史上得票第二高的總統候選人,反映民粹主張在美國號召力極大。此後,共和黨便愈走愈右,是否已成主流或仍待商榷,惟肯定的是其已成為一股不可抗拒的思潮。

民粹派的政治核心毫無疑問仍以特朗普為首,其呼聲在芸芸參戰者當中仍是最高,在多個全國民調的支持度遙遙領先其他對手。近半個世紀的總統初選中,沒有一名參選人在領先對手至少20個百分點支持度的會輸掉黨內提名,而特朗普遠超這個門檻。故美國主流傳媒均視特朗普為共和黨提名下屆候選人的囊中物。

政治素人要在黨內崛起,民粹路線未必能夠保證成功,但幾近是一條必走之路。除特朗普之外,共和黨另兩名同走民粹的參選人亦極受關注。第一個是名氣較大的佛羅里達州長德桑蒂斯(Ron DeSantis),他一度緊跟特朗普政治路線,甚至以「讓美國再度強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口號作為其競選廣告,最終於2018年選舉首次贏得州長之位。其後他又拒絕在新冠疫情期間封城,強調佛州是一個自由之州,使其以壓倒性的姿態於2022年選舉成功連任,自此聲名大噪,逐漸走向全國政治舞台。

德桑蒂斯在位州長期間,其行動的瘋狂程度不遜特朗普。在鮮明反移民的旗幟下,德桑蒂斯一度利用佛州政府公帑,在未知會得州的情况下暗中私派包機到該州,把冀到美國尋求庇護的移民運送到屬民主黨的麻省一個小島,圖令民主黨人得以對尋求庇護者帶來的社會「惡果」感同身受。他又以「反覺醒」者(anti-woke)自居,反對一切進步派推動的社會不公議題,包括立法限制學校教授美國種族歷史,以發動一場根深柢固的文化戰。其「政績」為他贏得不少共和黨選民支持,令他在民調長期僅居於特朗普之後。

另一名同樣採取民粹路線上位的參選人,則是拉馬斯瓦米(Vivek Ramaswamy)。他原本是在政壇寂寂無名的企業家,但自8月底共和黨首場初選辯論後一炮而紅。

以政治光譜計,他絕對是眾多參選人當中走最右路線的一個。他於論壇中一度表示,氣候變遷議題是一個騙局(hoax)。外交政策上,拉馬斯瓦米更屢屢語出驚人,不但反對繼續援助烏克蘭對抗俄羅斯,甚至主張割地烏東地區作為跟普京的和談條件,以換取俄方中斷與中國的「軍事聯盟」。其另一令人關注的外交立場是,他聲稱要在首個任期內建立半導體產業的自主性,當美國不需再依賴台灣供應後,便不再承諾保衛台灣,暗示屆時便任由中國大陸「武統」台灣。這些立場均使他遭受保守派圍攻,惟他的民調支持度卻因而飈升。

或漸遠離列根保守年代

按目前形勢,在多個全國民調中,3名走民粹路線的參選人均稱霸頭3位。撇除個人魅力因素,這或多或少反映了在共和黨內,3人代表着的民粹派已漸漸壓倒保守派。這或許證明共和黨將慢慢遠離列根的保守年代,逐步由新一代的意識形態取而代之。

作者是自由撰稿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慧君]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