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經濟

李國樑:穩定幣驅動支付革命

發佈於

【明報專訊】在Web3圈一年一度的大型活動「2049」上,有三分之一的參展企業和支付相關,討論最多的是如何合法合規地在法幣和穩定幣之間的轉換。

穩定幣誕生於2014年,最初目的很簡單,是解決虛擬資產交易所的出入金問題。當時虛擬資產交易所沒有牌照,銀行不願意為這些高風險行業開立銀行帳戶,導致投資者無法直接匯入法幣交易。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些公司如Circle和Tether成立了穩定幣,它們作為穩定幣的發行人,投資者將法幣匯給這些發行人,換取等值的穩定幣。

原理類似於賭場換籌碼,投資人拿法幣換穩定幣,同時發行人承諾穩定幣可以隨時1比1兌換回等值法幣。

穩定幣作為一種「籌碼」就繞開了銀行,解決出入金問題,且因為它是在區塊鏈上,在不同交易所之間流通起來也很方便。今天流通量最大的是USDT和USDC,加起來大概1200億美元發行量。曾經出現過很多其他穩定幣,但由於之前一直沒有相應的監管法規,發行人參差不齊,導致有不少發行人沒法兌現1比1兌換承諾(例如Luna)或被監管叫停(例如BUSD)。

隨着香港準備推出穩定幣監管法規,新加坡也有對應法規出台,大家開始看到徹底解決這個痛點的曙光。同時,由於有法可依,「圈外」的傳統金融正規軍(包括花旗、大摩、Paypal等)也陸續宣布入場,預示着穩定幣快要進入百花齊放的階段。

那問題來了,現在香港和全球各國逐步有了合規持牌交易所,可在銀行開戶口,接受客戶的法幣直接出入金。既然不再需要穩定幣作為過渡,為什麼各地的監管還需要推出穩定幣法規?主要原因是穩定幣無意之中解決了跨境支付領域裏很大的痛點,有着顛覆性的想像空間。

區塊鏈解決跨境支付「雙花」問題

過去十幾年,由於移動支付的普及,我們日常支付的便利度提高了很多。移動支付的創新主要是在應用層,只是將銀行帳號換成手機錢包,讓我們用錢的時候更方便,存在裏面的錢沒有任何本質上的變化。但穩定幣不一樣,他是改變了錢本身!就像古代從貝殼升級到用黃金貴金屬作為錢一樣級別的變化,大家想像一下影響會有多大。

在香港,我們日常支付體驗很順暢,但牽涉到跨境支付就很痛苦,又貴又慢。主要原因是現在的全球支付網絡(以SWIFT為主幹)是由上萬家金融機構在過去幾十年慢慢從下而上建設起來,在這個過程中,為了兼容不同地區的規則和需求,這個網絡不可避免會存在很多取捨和技術問題。每年各國政府和金融機構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來維護和升級這個龐大的網絡。但這個網絡的核心只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雙花「double spending」(指同一筆錢可能被重複使用)。

雙花問題的本質在於每家銀行都獨立維護自己的帳本,無法和其他銀行實時同步。用現鈔支付是沒有這個問題,但是在電子支付中,錢只是存在電腦的一串數字,銀行需要建立起一套複雜的對帳機制和引入中央銀行等第三方監管來解決雙花問題。這在一國之內還能應付,但一旦涉及跨國,複雜程度急劇增加。

只有建立一個所有參與方共同維護的公共帳本,才能真正解決雙花問題的根源,而區塊鏈技術正好能提供一個分佈式公共帳本。

可編程的錢(Programable Money)影響深遠

在2020年的G20峰會,各國提出要解決跨境支付的痛點。在由國際結算銀行(BIS)做的研究報告中,列出了5大優化方向,前4個都是在現有基礎上小修小補,最後一個方向是央行數字貨幣和穩定幣(統稱「數字貨幣」)作為全新的方案,一個讓我們從上而下的重新設計跨境支付網絡的機會,利用區塊鏈的「支付即結算」的特徵,讓跨境支付做到實時免費。

今天我們用的錢是一個死物,它必須要有一個中介人去挪動它。例如你在銀行的錢需要銀行系統幫你轉帳,因為你的錢實際上只是銀行帳本上面的數字,銀行才是它的真正擁有者,存戶有的只是銀行給的「欠條」。但穩定幣不一樣,他是記錄在區塊鏈上錢,你持有私鑰就等於直接擁有這筆錢,所有挪動是不需要其他中介人參與或批准。幻想一下,我們將一筆穩定幣的私鑰給到一個電腦程序,這筆錢將會變「活」,能根據程序裏預設的規則挪動而不需要任何中介人。「可編程」不是創新,我們很早就可以用程序連接銀行接口來調動錢。但一個程序,不通過第三方,能直接擁有錢才是真正的新物種,它代表的是一個全新的經濟實體。(註:除了穩定幣,其他虛擬資產也同樣有可編程屬性,但穩定幣作為交易媒介,其「可編程」屬性將帶來更深遠的影響。)

程序實體提供資產保護

我們現在的經濟活動中,只有兩個實體可以擁有資產(包括錢):個人和企業。這個擁有權是法律來保護和定義的。今天即使你將銀行帳戶的密碼給到一個電腦程序,也不代表資產擁有權的改變。但如果你寫一個區塊鏈上的程序(不可篡改的智能合約),要求它每次有新iPhone出來就去買,然後你將穩定幣錢包的私鑰給它,一個全新的獨立經濟實體就出現了。

這個程序可以完全自主使用這筆錢,即使寫程序的人也沒法中途停止它。在經濟活動當中,它是與「個人」和「企業」平級的存在,我叫它為「程序實體(Program Entity)」。程序實體對於資產的擁有權是私鑰和區塊鏈來保護的,除非它所在的區塊鏈停止運作,否則這個經濟實體就能持續「活」下去。

即使法律也只能讓這個程序實體沒法用它的資產,但並不能轉移資產的擁有權(因為法院沒有資產對應的私鑰)。不要以為程序實體離我們很遠,現在Web3裏面的「Defi」( Decentralised Finance)就是它的雛形,利用智能合約實現一些簡單的金融產品(如抵押貸款、交易等)。比較有名的抵押貸款Defi項目包括compound和aave,只透過程序代碼來完成貸款,0人工參與,7X24,而且代碼也是全公開。現在的程序實體還只停留於普通電腦程序,如果這個程序換成是人工智能AI會發生什麼?

傳統金融機構的存在基石,在於「只有人和企業能擁有資產」這個底層假設。一旦這個假設被打破,現有依靠中介模式的金融機構,例如支付公司、抵押貸款、證券交易等,都面臨被顛覆的風險。雖然金融行業重監管,變革不會一蹴而就,但穩定幣合規化標誌着一場緩慢海嘯的開始。

理工大學-Cybaverse法律與Web3聯合實驗室聯席主任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李國樑(Paul) 金融三角殺]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