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郊園山徑損耗快 漁署:復修追不上 環團嘆義工邊修葺 越野單車邊破壞

發佈於

【明報專訊】 全港郊野公園山徑合共約500公里,大部分以人手興建,漁護署指出,近年極端天氣如暴雨冲刷或山泥傾瀉,加上疫前行山活動頻繁,疫後恢復越野跑活動等,人手復修已追不上行山徑的損耗。該署會加強推動公眾參與,包括招募義工「自己山徑自己修」,將修建山徑工藝傳給更多義工,另會研究修復山徑的策略。有環團表示,本月中修築麥理浩徑第4段山徑時有十多輛越野單車駛過,破壞剛復修的山徑,對此無奈,促政府加強執法及宣傳,以提升市民保護山徑的意識。

明報記者 馬耀森

漁署今年批出140郊園內活動

九成越野跑 與疫前相若

漁護署回覆稱,截至今年10月26日,該署共收到約370宗郊野公園內舉辦活動的申請,並批出140張許可證,當中超過九成為越野跑活動,整體數字與疫情前相若。該署巡查發現33宗獲批的體育競賽有違規,主要包括活動設置物的位置或數量與申請不符、活動完結後沒有妥善清理垃圾或物資等,該署已作出適切跟進。至於越野單車的違規情况及有否上升趨勢,該署未有提供。

2019年成立義工隊的綠惜地球,以天然材料維修山徑,社區協作總監鄭茹蕙表示,疫後越野跑及越野單車等活動加劇山徑損耗。本月中(14日)在麥理浩徑第四段修建一段山徑,其間有十多名市民騎越野車沿山徑而行,部分單車更在山徑旁邊泥地駛過,壓出淺坑,對此無奈。她說單車駛過的路段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抗雨水的冲擊能力下降,亦浪費了義工的付出,「用人手搬動大石極為費力,10幾人復修一段10多米的山徑需時3日」。

鄭茹蕙表示,近年山徑損耗速度明顯加快,漁護署於2016年起招募義工修建山徑,亦有向團體發許可證,批准已受訓義工隊為指定山徑進行簡單的護理工程如清理水道及修復捷徑等,不過近年山徑承受壓力愈來愈大,單靠人力復修,已難以追上損耗的速度,反映山徑的承載力已超越極限。

事實上,漁護署郊野公園主任楊輝輝對上一個周六出席綠惜地球舉辦的講座時表示,漁護署多年來一直以手作方式修築山徑,但近年山徑用量「好犀利」,疫情期間不少市民行山,疫後恢復舉辦活動,加上近年氣候變化,暴雨冲刷山徑造成的損耗超越維修速度,需要研究如何令山徑可持續發展。

鄭茹蕙稱,自2003年SARS疫情令更多港人行山,十多年後再迎來新冠疫情,每年有逾千萬人次使用郊野公園,山徑承受的壓力不斷增加,疫後在郊野舉行的活動有如雨後春筍,當中越野跑對山徑造成壓力較行山更大,假日不時亦有市民沿行山徑騎單車,亦加劇山徑的損耗。

越野跑手開闢捷徑

直上直落加劇雨水冲刷

此外,越野跑手為了更快達到終點,會在原有山徑旁邊開闢新的捷徑,闊度與原來路徑相若。鄭茹蕙說,原本登山路線以「之」字形走線斜度較低,亦有利在下雨時向不同方向排水,而捷徑通常斜度較高,「直上直落」,雖然縮短了登山距離,但下雨時雨水向下流,加速水土流失,西貢水浪窩是例子之一。

擁有多年行山及越野跑經驗的鄭茹蕙稱,2010年左右,麥理浩徑第4段近昂平上一段百多米的山徑仍有一層薄的植被覆蓋,至六七年前損耗明顯加劇,表面泥土消失,植被後退,「行山者取道山徑兩旁而行,結果到2016年發現嚴重失修,山徑闊度由原來1米多擴至7米」該段行山徑是麥理浩徑第四段及馬鞍山郊遊徑的會合處,綠惜地球的義工隊以人手方式,並就地取材,以石塊修建山徑,又在山徑兩旁種植植物,收窄山徑。

環團促引入可持續管理概念

鄭茹蕙說,可持續山徑在本港是較為嶄新的概念,但不少海外國家公園已採用符合可持續山徑理念的管理模式,例如美國著名的阿帕拉契山徑,總長度逾3500公里,亦是利用公眾參與方式修築山徑,她說香港的山徑要做到可持續發展,必須引入可持續管理概念,例如規劃路線、建造及維護,以及加強對使用者「無痕山林」教育,而良好的行山習慣可減少山徑損耗速度及維修成本,令山徑可持續使用。

(城市保育)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