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要聞

簽證拒批 六四學者稱「被問資金」 何曉清:遭中大即炒 政府:入境不可構成保安問題

發佈於

【明報專訊】研究六四事件的中文大學歷史系副教授何曉清,上周接獲入境處通知,工作簽證延長逗留期限申請不獲批,前日更接獲校方「即時解僱」通知。現身處美國的何曉清昨接受本報電話訪問,對此心情複雜,又透露申請簽證續期時,曾被入境處查詢過往在哈佛大學和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從事的工作及機構資金來源等。她不會猜測拒批簽證原因,按照20多年來研究黨史和中國歷史的經驗,認為研究對象通常在無紅線或紅線模糊下「突然出事」,當權者令學者「小心翼翼、自行執生」。

政府昨深夜不點名就一宗簽證申請發聲明稱,不評論個別個案,入境處會按相關政策,包括申請人必須符合一般入境規定,例如持有用以返回原居或所屬國的有效旅行證件;無刑事記錄,且其入境不會對本港構成保安或刑事問題;以及不可能成為香港的負擔等,依法處理每宗申請,並按個別情况考慮。

中大:工作須持簽證 不進一步評論

中大昨稱,簽證決定由入境處負責,大學無法影響簽證結果,也不了解個別案件情况;非永久居民必須持有有效工作簽證才可在本港工作,與世界各地的司法管轄區一致,校方不會就此個案進一步評論。

何曉清昨晚向本報稱,去年7月初向入境處申請延長簽證,多次以電郵、電話及親身到辦事處亦未有結果;去年8月收到處方要求補充資料,包括她在哈佛大學和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所從事工作及機構資金來源等。遞交補充資料後,去年8月獲中大支持前往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研究,一直處於學術休假(academic leave)狀態,今年6月計劃返港繼續工作,包括跟進校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畢業論文,惟一直等待相關部門回覆。

珍惜港自由 「言論忠於歷史」

她稱很珍惜本港一直以來的自由,即使學生持不同意見,課堂內外亦能自由討論;過去3年在本港工作亦從無自我審查,認為個人言論並非偏激,而是忠於歷史;又稱「作為學者和教育家,未必做到很多事情」,「若連課堂學術自由也未能守護,那麼研究亦無意思」。對她而言,香港不止是工作場,即使逛街市或飲蔗汁等都很值得懷念。

入境處延期逗留組上周去信何曉清,稱就其去年7月提出延長逗留期限以在中大擔任副教授的申請,考慮到「所有現有資訊和周圍情况」,遺憾地通知她申請未獲批准。中大歷史系官網昨顯示何曉清「現正休假」。

劉兆佳稱罕見 只涉學術應不拒簽

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劉兆佳形容事件較罕見,稱外地學者發表研究文章或評論,即使涉及敏感政治事件,若只影響學術圈子,一般不會被拒簽證。他不排除有關者曾政治性煽動或動員,才引起政府關注而不予入境,「為免本地事態嚴重發展,而非用作懲罰某人」。

何曉清生於廣州,現為加拿大籍,六四事件時她17歲,曾參加省港澳大遊行聲援天安門運動。她2014年出版《天安門流亡:中國民主抗爭的聲音》,獲亞洲協會中國檔案評為當年關於中國的五大書籍之一。她2019年在中大擔任歷史系副教授前,曾在美國哈佛大學任教並創辦「天安門運動歷史與記憶」的課程,連續3年獲該校卓越教學證書。

穆家駿年初指獲美基金資助抹黑內地

青年民建聯副主席穆家駿今年初曾在《文匯報》撰文〈中大須清除反中亂港「學棍」〉,稱何於哈佛大學開設中國國情課程「以污衊攻擊中國政府賺取政治光環」;何亦曾獲「美國國家人文中心基金會」資助赴美出任研究員,認為美方利用潛藏本港大學的西方代理人,以學術自由作包裝和保護傘,大肆抹黑內地和本港。他又引述何2019年接受中大通識教育部刊物《大通報》訪問,何稱教學是抗爭場所,歷史是「政治武器」,會把歷史像播種一樣傳授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