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DJI大感光元件 vs. GoPro 5.3K HDR拍片 極地運動相機 陪你雪地飛馳

發佈於

【明報專訊】即將踏入冬季,可能不少人已計劃好過白色聖誕,前往外地度假滑雪。要攝下在雪地飛馳的英姿,當然要一部可抵禦極限環境的運動相機;就算是一般飲飲食食打卡的輕旅行,很多人亦喜歡用運動相機來攝錄行程,貪其細細部兼防震出色。DJI及GoPro近期都推出新作,分別是Osmo Action 4及HERO12 Black,還有周三最新發布的口袋雲台相機DJI Osmo Pocket 3,它們有什麼升級功能?哪一部最適合你的旅程?

DJI 1/1.3吋CMOS 低光畫質再躍進

DJI Osmo Action 3去年才面世,想不到相隔一年便推出第4代。Osmo Action 4最重要升級是換上1/1.3吋感光元件,不但勝過第3代的1/1.7吋,更拋離了GoPro的1/1.9吋。有效像素規格達2.4微米,吸光能力更強,提升低光拍攝的畫質。

至於其他規格則與上代大致相若,155度視角的f/2.8光圈鏡頭,可拍攝最高4K/120p影片,仍未能跟GoPro的5.3K看齊。Osmo Action 4支援10-bit色深,能記錄逾10億種色彩,影片的色彩層次過渡自然流暢。至於D-Log M專業色彩模式,則能保留更多光暗細節,後製調色空間更大。

-20℃拍攝 18分鐘充電80%

上代出色的「超強增穩3.0+」防震系統,今代也繼續使用。新機搭載多種穩定模式,其中「地平校正」、「地平線增穩」可抵消不同方向的晃動,同時自動校正傾斜角度,即使劇烈震動甚至360度大反轉的場景下,畫面依舊能夠鎖定水平位置。

Osmo Action 4最長可連續拍攝160分鐘影片(1080p/24p),即使在-20℃環境下也可拍攝150分鐘,滿足絕大多數戶外運動需求;同時新機支援快充,搭配30W充電器後只需18分鐘即可充至80%電量。收音方面,Osmo Action 4搭配AI降噪技術,在颳風環境下音質依舊清晰。它同時支援自家的雙通道外接無線收音咪系統,傳輸距離遠至250米。

18米裸機潛水 磁吸快拆配件齊全

今代提升了裸機防水能力,由16米增至18米,配合防水殼更可達 60米。Osmo Action 4使用堅固的玻璃鏡頭保護蓋,具排水塗層,水下拍攝影像保持清晰。內置色溫感測器搭配DJI Mimo應用程式的水下色彩還原功能,可重現水底世界的自然色彩。機身前後各有一面屏幕,均支援觸控,方便直接調節參數。雙屏與鏡頭蓋均有防水防污保護塗層。

玩運動相機,配件也大大影響使用體驗。Osmo Action 4一系列配件採用磁吸快拆設計,連接穩固又容易組裝。例如裝上橫直拍防護框,一拆一吸便能切換橫拍或直拍模式,屏幕界面也會跟着橫豎擺放而轉換。其他配件也包括騎行胸帶、延長杆、滑雪自拍杆、GPS遙控器、手腕帶、漂浮手柄、車輛支架等,滿足不同場景的拍攝需求。

智能識別場景 一鍵剪片

剪輯方面,用家可無線連接DJI Mimo及LightCut主題模板的手機Apps。前者可快速預覽及自動剪輯,毋須匯出素材;LightCut則會應用AI智慧識別多種場景,根據運動、旅遊等不同主題模板,一鍵自動剪出影片。親力親為的專業用戶則可運用內建時間碼功能,輕鬆同步多角度拍攝的不同素材,加快後製進度。●

GoPro捕捉過暗過曝細節 續航力增倍

年年出新機的GoPro,今年不知不覺已經來到至第12代HERO12 Black(下稱GoPro 12)。今代最重要是加入了HDR拍片模式,此外,防震系統及電池續航亦有改進。

新HDR功能無論在拍攝5.3K及4K影片都支援,於光源混雜的環境下,能捕捉到隱藏在陰影處或曝光過度的細微細節,呈現逼真飽滿的色彩動態範圍。續航力方面,雖然仍採用1720mAh的Enduro電池,但效能大幅提升,續航力因而比上代高1倍。5.3K/60p影片可拍攝70分鐘,5.3K/30p則可拍攝超過90分鐘;同時,電池在寒冷環境中表現也更佳。

177度外置鏡頭無死角

GoPro的防震早已近乎極致,但來到GoPro 12繼續升級至HyperSmooth 6.0,可減少為穩定畫面而裁切影像的比例,無論是單車、滑板、滑雪還是在公園奔跑追逐,甚至是寵物視角,均可拍出流暢穩定的影片。說到畫面比例,今代增設了外置的Max鏡頭模組2.0,令視角增至177度。

對專業用戶來說,新增的時間碼同步功能也十分有用。用多部GoPro拍攝時可完美對齊時間,與Final Cut Pro、Adobe Premiere等編輯軟件無縫配合,後製更流暢。GoPro 12提供8-bit、10-bit及GP-Log編碼格式。8-bit檔案較小,10-bit顏色更豐富,GP-Log可保留更多明暗細節,提升後製調色空間。●

文:JJ

美術:謝偉豪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