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港產鹹魚蜜酒 視覺甦生味覺

發佈於

【明報專訊】「做人如果冇夢想,同條鹹魚有咩分別呀?」自周星馳的金句進入香港以來,「鹹魚」這款以鹽醃漬、倒吊晾曬的加工食品就與乾癟死狀畫上等號。本地設計師Kay(陳韻淇)不甘盛產一時的漁港風味只傳給人們如此形象,歷經數年時光,細細醞釀,她把鹹魚檔伍惠記和手工啤酒廠Heroes Beer拉在一起,製成首批馬友鹹魚釀蜂蜜酒「Drink like a Fish」——如魚生而渴水。把酒暢飲,餐桌上的鹹魚實擁有更多樣更活潑的形貌。

Kay對鹹魚的興趣早在2015年開始。當年因工作緣故,她來到長春社策辦的西營盤利民生活展,第一次驚覺小時候廚房飄香的那條「尚方寶劍」正急速跌入歷史遺物之列。據《守下留情——鹹魚欄的故事》所載:1940至1960年代,漁業為主的香港共計有500至600間鹹魚舖,其時,鮮魚分銷商「大欄」加上醃曬後製店「細欄」,在西營盤臨海以梅芳街為中心一帶集成俗稱「鹹魚欄」的區域,滾滾數十年過去,這行業受着魚獲減少、天台曬場遭規禁、進食鹹魚可致癌之說等內外打擊,暴跌餘寥寥數間專賣店。現今人們對那地的記憶已經由「鹹魚欄」蛻變至「海味街」,梅芳街亦只剩一間綠鐵皮頂的伍惠記仍高懸鹹魚。「那份紀錄挺觸動我。我沒有想像過,原來鹹魚真的會消失,有種急切性。」

蜜甜橘酸交織 傳統翻身

在香港,飲食相關的產品設計課程囊括包裝、器具,偏偏沒有以食物為媒介、塑造感官經驗的「食物設計」(food design)。Kay決心推廣鹹魚後,自行蒐羅資料、摸索配方,5年前在deTour設計節發起「設計再生:鹹魚」展覽,由原材料到買家體驗,從頭思考產業鏈的每一環如何創意地再生(revive):能否用上西貢鹽田梓的鹽?Laser-cut魚皮表面來標示食用分量?原條魚可以DIY套裝簡易醃漬?轉化後,最終成果有鹹魚醬、鹹魚雞蛋仔、鹹魚香精等看似異想天開,卻又奇異地相夾的食品產品。揀擇當年好評不少的鹹魚蜜酒為量產試點,Kay目標非常清楚,「我當然可以把鹹魚切碎、混合,再變成一罐醬,但它體積這麼小,放在冰箱內沒什麼意思。我不想它只是一道吃飯時的配菜,酒不是吃的是喝的,而且能配搭食物,我幻想人們可以一邊聊天一邊飲酒」。

Kay覺得,保育一種味道的難度在於人人皆有自己的舌頭記憶。「鹹魚味」元祖而言的品評準則,依從魚種如馬友、鮫魚、牙䱛,或醃製方法如「霉香」(捕魚後即以鹽防腐,發酵,香氣較濃)、「實肉」(先以冰防腐,再鹽醃,沒發酵,肉質較實身);對後來的人們來說,那親近的口味大概已混成餸式如鹹魚雞粒炒飯、魚香茄子煲。如何建基於舊有認知,真正闢出年輕世代好奇的新滋味?Drink like a Fish示範了一次衝擊傳統的變身。

在九龍城排排低矮唐樓間,零售點之一的咖啡店兼酒吧Blossom裏,小口地嘗鹹魚蜜酒,第一反應是:咦——怎麼沒鹹魚味?「對啊,有人這樣跟我反映。我們沒有騙大家,真的浸過鹹魚,只是萃取出來的轉化不似普遍人預期。」Kay幾番強調,她想這支酒的定位是「好飲」。交予Heroes Beer調配,鹹魚和蜂蜜鹹甜鹹甜地交錯,滲着柑橘的酸,含有氣泡的輕盈,同時留有一種魚質的黏口感——就算平日不鍾愛鹹魚者,也不會抗拒它滑入口腔喉嚨。「有人希望更重口味,但有很多現實限制和考慮,比如750毫升一大支,過度濃縮的話味道未必配合,又或者有氣酒不能扭蓋,想人一次過飲完就不能太油膩……」不試行近年流行的手工啤酒,Kay解釋,是因為啤酒味帶苦澀,不夾合鹹魚,而香港人較不熟悉的蜂蜜酒(mead)恰能開拓新市場。

包裝拒扮日系 研雞尾酒

酒液備妥。下一步就是推而廣之。Kay回想,釀酒廠內,她盯着廁所那壁貼滿啤酒包裝紙的牆,腦海只有一件事:怎樣使鹹魚蜜酒在芸芸瓶身間脫穎而出?比照2018年首度面世的「魚香蜜酒」,透明磨沙瓶子安放白黃色調,素樸淡雅;當前的Drink like a Fish走另一格調,黑瓶面上貼有魚形狀的寶藍包裝紙,一大一小的魚眼斜斜地看,鮮艷可愛。「我跟設計師說,不要扮日本酒,我想為它注入一種新的動態,活的,有趣的,你未知道是什麼,卻會好奇嘗試。」

把品牌形象明確的酒瓶放上貨架後,接力向公眾宣傳、引介的是前哨的銷售場域。如同Blossom調酒師Carson訪問當天特調了雞尾酒「Walled City」,配方由其同事研發,將鴨屎香的濃縮咖啡注入已混和果汁的鹹魚蜜酒,攪拌15下,即成九龍城寨大熔爐般混雜一體的視味隱喻——從西營盤鹹魚欄延伸出的,是一個個我城故事。Drink like a Fish剛抵及9月上旬,其首個零售點合舍即在深水埗辦了一場「魚癡魚醉」魚宴,邀來畫魚的藝術家、煮魚的廚師和做魚酒的Kay款待人們,在這時空裏打撈、連駁「香港從前是小漁村」的歷史敘述,「那次很開心,每一道菜都會解釋為何選這種魚、怎樣處理,更把脆脆的蒜片貼在鹹魚蜜酒杯邊,撞出新口味……我想,原來魚在香港人心目中有這麼特別的地位,我們對魚真的有一種情感 」。檢視那晚菜式,陳皮泥鯭、鹹檸陳皮蒸烏頭、馬友一夜干……全是嘴巴和鼻子熟悉的累世味道。

食物釀出故事 保育文化

「香港人很喜歡吃,對食物很瘋狂,也很挑剔。所以我想做食品設計,裏面有文化有故事,有動人的感情。我很想以一個條件將這些東西全合在一起。」釀酒與醃魚之間的共同點是時間造就的結果:佈下材料,數月靜待菌種在內發酵,趨向平衡。保育再生也是如此滲進記憶深處的漫長過程。2023年,鹹魚欄不再是漁民海邊沿線的地頭,那濃烈的鹹腥氣味被現代城市的世局驅散,然而,就像Kay所形容,重現舊味道的創意並非什麼「燒賣湯」的胡亂拼合,卻是一股甦生般活過來的可能性,有朝一日,我們或許都能揮發想像力,在身體裏寄養此時此刻的鹹魚之味。

■「Drink like a Fish」製作步驟:

(1) 將伍惠記買來的馬友鹹魚焗烤至金黃香脆,切成碎肉

(2) 按指定比例,以伏特加酒浸漬鹹魚碎至少兩個月;並把永和蜜蜂場購得的蜜糖發酵近兩個月,生成蜜酒

(3) 將濾走鹹魚碎後的浸漬酒加以蜜酒,完成

文:吳騫桐

編輯:呂晞頌

設計:賴雋旼

電郵:[email protected]

[開眼 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