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無名周記:眼見未為真?

發佈於

【明報專訊】當地時間10月17日晚上7時,加沙一間醫院發生爆炸,諸如BBC、《紐約時報》、法國《世界報》等傳媒最初發布的新聞快訊,都引述巴人的說法,指醫院為以色列擊中,但以色列隨即指是加沙武裝分子發射火箭炮失敗誤中醫院,並展示一批片段和錄音佐證。雙方都拿着影片來做證,爭論不休,互相指摘對方有偏見。

且先擱下以巴衝突這沉重話題,談談一些有趣的東西。數月前曾閱讀We are Bellingcat一書,作者是著名調查報道機構Bellingcat的創辦人希金斯(Eliot Higgins)。希金斯在書中回顧自己如何由一名閒來上網打機的打工仔,演變成Bellingcat的創辦人。他憶述,2011年「阿拉伯之春」令他開始追看國際新聞。當時智能手機及社交媒體才告興起,「阿拉伯之春」現場的影片得以讓大家看到。希金斯興致勃勃觀看利比亞、敘利亞的影片,發展出如何核實影片時地的技能,更歸納出一套開源調查的原則。讀着Bellingcat的創立經過及諸如2014年MH17馬航客機墜毁等調查,趣味盎然,也叫人對OSINT(open-source intelligence,開放來源情報)有所期盼。

戰爭中的「開源調查」

《經濟學人》早在2021年8月便以OSINT作封面故事,認定這趨勢有極大潛力,令有所隱暪的壞分子無所遁形。隨着翌年烏克蘭戰爭爆發,OSINT在傳媒報道中更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前,傳媒早就透過分析社交媒體的片段及衛星圖片,追蹤俄軍調動;戰爭爆發後,社交媒體的片段亦有助傳媒了解俄軍的編制及軍備。對Bellingcat來說,OSINT還有助戰爭罪行蒐證,以便戰後將戰犯送上法庭受審。希金斯在書中自言Bellingcat的角色很不尋常,「不完全是記者,也不是人權活動家,也不是電腦專家,也不是檔案學家,也不是學術研究人員,而是這些範疇的紐帶」。他相信,開源調查可以確立事實的優先,不為任何議程左右,更可充當防止假資訊的防火牆。

回頭再看以色列跟哈馬斯的戰爭中,OSINT可否讓我們接近真相?10月7日哈馬斯突襲以色列濫殺平民,以色列隨即向哈馬斯宣戰,圍封及空襲加沙;社交網站熱鬧非常,充斥各種宣稱是實地拍攝的影片,顯示哈馬斯襲擊或以色列人質的片段。我在事發之初也嘗試在近年大熱的TikTok(國際版本,非「抖音」)及Telegram追看新聞,標籤以色列或巴勒斯坦的影片排山倒海,有的宣稱由哈馬斯拍攝,顯示哈馬斯襲擊音樂會的片段;有的宣稱是哈馬斯挾持以色列人質的片段。因為影片數量實在太多,部分又太血腥,我又未經OSINT訓練,很快便放棄,還是乖乖地看BBC、半島電視台、《華盛頓郵報》、以色列《國土報》等報道,讓專業新聞機構代為整理資訊。與此同時,新聞機構的事實核查部門亦忙於打假:這條片是上月音樂會的,不是10月7日被襲的音樂會;那條片是翻炒數月前的火箭炮發射片段;這個跟小孩一起的人不是哈馬斯,片段早在數月前於TikTok出現……另外,有人冒充BBC發片,聲稱Bellingcat調查發現烏克蘭軍援哈馬斯,Bellingcat連忙發聲明以正視聽。

社交網成資訊戰場

社交網站亦成為以色列跟哈馬斯的資訊戰場,雙方都以影片來展示事實:以色列的影片是10月7日的襲擊,親哈馬斯的頻道則主力播放加沙人民在空襲下的慘况。10月7日哈馬斯突襲以色列平民後,哈馬斯一直否認有襲擊平民,以色列官方及一些社交網站戶口發布片段作反證。本周初,社交網站便出現一些片段,宣稱來自當日被擊斃武裝分子佩戴的GoPro鏡頭,以第一身鏡頭紀錄當日以色列受襲的經過。對開源調查有認識的都知道,影片需要時間核實及定位(Geolocate)。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10月18日公布,已核實三段由汽車攝錄鏡頭及閉路電視拍攝的襲擊影片。Bellingcat亦在10月20日宣布核實武裝分子拍攝的影片,並重組事發經過。兩家機構的影片都取自Telegram上的頻道South First Responders(SFR)。Bellingcat的報道有交代SFR是一個親以色列頻道,亦指出部分影片有經剪輯的迹象,但仍可以核實。

看到這裏,人們可能會質疑,影片來自一個親以色列頻道,它可靠嗎?Bellingcat每次調查報道都有詳細解釋核實影片的過程,讓讀者自行判斷是否可靠。但不信者自然會繼續不相信,可以想像以下對話:「你怎知道影片不是編造的?」「影片已經核實。」「核實者可能有偏見,而且就算影片是真,我怎知片中不是經悉心安排的演戲?片中的武裝分子可以是演員。」「10月7日哈馬斯發動襲擊基本上是公認事實,以色列人忙於應對,還有時間排戲?」「你不知道以色列情報機關神通廣大嗎?」「……」

以上對話可以出現在任何立場的人身上。就算對話不以陰謀論作結,也可以扯到其他問題,例如質疑斷章取義,又或者會說要放在以巴衝突的歷史脈絡去理解(雖然如何放在脈絡,亦難以為哈馬斯屠殺平民開脫)。換成是加沙平民遭以軍炮火傷害的影片,親以色列者可能也會質疑影片經編排,或是哈馬斯用平民做人盾,也可能指出,以軍的軍事行動是哈馬斯襲擊導致的。

有跟進以巴衝突及相關「口水戰」的大概對這些態度不會陌生。只是今次我們面對的是更多影像資料。隨着我們擁有更多數據,我們離真相到底是近了還是更遠?

沒有指引的一堆拼圖

長年從事情報工作的英國戰略司令部司令霍肯霍爾(Jim Hockenhull)去年演說中談到OSINT,說情報分析一直像拼圖,但沒有完成圖為指引;OSINT亦同樣沒有完成圖指引你完成拼圖,但你手上卻是無窮無盡的拼圖塊,對情報分析構成巨大挑戰。如果情報人員也對OSINT感吃力,普通人對着無窮的資訊,到底可以怎樣?其中一個可能後果,便是資訊反而成為鞏固偏見的工具。更多的資訊沒有令眼界開闊,因為資訊太多,必須選擇,而普通人選擇接收什麼資訊,最方便的是依據已有成見作判斷。過多資訊亦製造假象,以為我們看到的便是事實全部,卻忽視世界很多事情其實並沒有人拍片放上社交網站。

於是,加沙醫院被炸,雙方都看到自己一直以來看到的東西:在阿拉伯世界眼中,美國情報支持以色列的說法?那只反映美國一貫偏袒以色列的態度;在親以色列立場看來,BBC沒有肯定並非以色列打中加沙醫院?那反映BBC一貫偏袒巴勒斯坦、反以色列的立場。

加沙醫院的爭議也跟傳媒最初報道手法有關。BBC最初的突發消息引用巴人說法,指醫院遭以色列擊中,算是不夠謹慎。事後,不少傳媒都有反思,例如在衝突中不應單方面接受一方的說法,對於足以惹眾怒的指控更要小心。各傳媒機構事後都嘗試拼湊醫院被炸片段,但一般人單看片段其實很難肯定是什麼導致爆炸,必需找專家分析;專家的背景,又可以引起對其中立的質疑。當然,最好是一名有公信力的記者在現場蒐證,但這似乎沒可能。在過多資訊和太多懷疑下,要得出人人信服的真相,可謂難於登天。

文˙林康琪

編輯•利永倫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