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部分水域難達標 二氧化氮不擬收緊 研究稱低濃度仍損健康 環團:指標遷就預測不合理

發佈於

【明報專訊】世衛近年發表更多研究結果顯示,發電廠及車船引擎產生的「二氧化氮」(NO2)即使較低濃度仍會影響健康。環境及生態局將於月底結束的《空氣質素指標》檢討公眾諮詢,只建議收緊5個現行空氣質素指標,長年超出世衛標準的二氧化氮維持不變。本報獲得環保署的文件顯示,當局預測2030年的氮氧化物(包括二氧化氮)水平較2019年減近四成,當中海上運輸減排幅度僅8%,陸路運輸減58%。據悉有官員在空氣質素指標檢討小組會稱,預測2030年部分水域二氧化氮濃度不達標(按諮詢文件是指赤鱲角機場及擬建人工島的中部水域等地),加上減排措施存在不確定,故不建議收緊二氧化氮指標。有環團指減排力度不足,又認為以指標遷就預測結果不合理,促收緊二氧化氮指標。

明報記者 馬耀森

環保署回覆本報稱,今次空氣質素指標檢討考慮了21項於2030年前具顯著減排影響的空氣質素改善措施,並透過空氣質素評估預測本港空氣質素於2030年的改善幅度。根據評估結果,政府建議收緊5項現行空氣質素指標,包括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微細懸浮粒子(PM2.5)及二氧化硫(SO2)等,以及加入3項新指標,例如臭氧(O3)的高峰季節指標(見表)。

預測機場中部水域超標 環署:遠民居

該署又表示,2030年的空氣質素模擬結果顯示,赤鱲角機場及部分海上航道的二氧化氮年均濃度水平輕微超出世衛指南的中期目標1的要求,亦即本港現有標準每立方米40微克,超標位置主要為飛機在跑道上的升降點及船舶航道,由於遠離民居,不會對市民日常生活有影響。

根據諮詢文件,該21項減排措施分為4組,分別為「陸路運輸」(12項)、「海上運輸」(5項)、「發電」(2項)、「其他」(2項),文件未有列出各項措施在2030年的減排效果。

21減排措施 氮氧化物可減近四成

不過按環保署向空氣質素指標檢討小組提交的文件,該21項減排措施可令本港2030年的氮氧化物較基準年2019年減少37.5%;同期PM2.5減27.3%、PM10減32.6%、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減32%。

料2032年新車全電 2030年1200綠能巴

文件更臚列個別減排措施的成效,例如「在2035年或之前停止新登記燃油和混能私家車」,政府預計到2032年,所有新登記私家車都是電動車;至於「推動的士電動化」,政府預計到2030年會有逾4000輛電動的士,佔全港的士約22%,排放的氮氧化物較2019年減少62%;2030年預計全港會有1130部電動專營巴士及60部氫能專營巴士,屆時排放的氮氧化物較2019年減38%,但PM10及PM2.5均會增加17%。

發電方面,預計2030年的煤電及天然氣發電分別佔整體10%及55%以下,餘下約35%是可再生能源,幾種主要污染物如SO2、NOx及PM10較2019年減少46%至64%不等。至於「推動船舶使用液化天然氣」的減排幅度有限,預料2030年只有4%進入本港的遠洋船轉用天然氣作為燃料,屆時幾種主要污染物減排幅度只有4%。

環團:只極少地點超標 指標應從嚴

健康空氣行動行政總裁馮建瑋失望環保署未有建議收緊二氧化氮指標。他說,諮詢文件中2030年預測空氣質素只有極少地點的二氧化氮年均濃度超出每立方米40微克,包括擬建人工島的中部水域,其餘大部分地區均達世衛中期目標4,亦即年均濃度介乎10至30微克,認為不應以指標遷就預測結果,應以市民健康着想訂定更嚴謹指標,然後推動更進取減排措施,設法達到標準。

中大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客座教授黃子惠認為,世衛近年發表更多研究結果,顯示即使二氧化氮及PM2.5在較低濃度仍會影響健康,故將世衛「最終指標」收緊,例如將PM2.5由年均每立方米10微克收緊至5微克,二氧化氮由每立方米40微克收緊至10微克,增加達標難度。黃子惠又說,本港過去已投放不少資源改善空氣質素,例如耗資逾百億元資助更換舊型號柴油商用車,要再大幅減排不易。

(城市保育)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