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柴灣防洪工程料2025年完成 「可應付50年一遇暴雨」

發佈於

【明報專訊】本港上月初遭受「500年一遇」暴雨侵襲,本報及後翻查資料發現柴灣、黃大仙和北區等多個重災區的防洪工程進展緩慢,部分工程由提出至今超過10年,仍未完工。

渠務署回覆本報稱,柴灣的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因承建商表現欠佳及被清盤,餘下工程由新承建商進行,預計2025年完成,系統足以應付「50年一遇」暴雨。至於北區防洪工程,渠務署指8月已展開「北區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第1期」,預計5年內分階段完成。

9月暴雨後,本報向渠務署查詢各區防洪工程進度,署方回覆稱正詳細設計黃大仙區的摩士公園蓄洪池及相關排水系統,預計明年完成。事隔約一個月,渠務署再回覆本報查詢,稱其他地區例如柴灣「翡翠道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於2019年展開後,因承建商表現持續欠佳及遭法庭清盤,已於去年終止相關工程合約,餘下工程由新聘承建商繼續,預計2025年完成。渠務署指新合約工程範圍及性質與舊合約一致,包括沿翡翠道上游位置加建地下排水渠等,預計完工後相關雨水排放系統可抵禦重現期為50年一遇的暴雨。

渠務署又稱,該署2018年4月推展的「打鼓嶺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計劃,因工程項目需徵收較多私人土地及進行相關法定程序,正全速推進詳細設計工作,會適時將項目提交立法會審批,預計計劃約需5年完成。

甯漢豪:檢視工程優次 改善高危區

另外,發展局長甯漢豪昨日書面回覆立法會議員提問時表示,渠務署正進行11項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包括興建雨水渠和地下蓄洪池,另有18項防洪/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規劃中;因應近期水浸事故,政府正檢視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項目的推展優次,以盡快改善較高水浸風險的地區,例如港島東、黃大仙區。

甯漢豪又稱,渠務署會採取一切可行方法,例如在向立法會申請撥款時同步招標,盡力縮短工程設計、採購及施工時間,以盡快開展和完成改善工程;署方亦積極建議在新發展區採用「藍綠建設」設計元素,包括蓄洪湖泊、雨水花園、綠化天台等,以減低排洪設施負荷,提高城市抗洪能力。

明報記者 區慧盈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