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狄志遠:人口流失 教育政策何去何從

發佈於

【明報文章】自2019年後,香港面臨重大的移民潮影響,不少中產人士、專業人才、年輕人,連同其家人離港,本港人口流失情况愈趨嚴重;加上生育數字逐年減少,未來的幼兒及學前服務需求、中小學和大學收生、就業市場都會面臨「大挑戰」。但特區政府似乎無意重新研究人口政策,及承認本港人口流失問題。

學童人數減 幼兒教育首當其衝

本港出生率下降,活產嬰兒由2011年95,451名,大減至2021年36,953名;粗出生率(即一年內活產嬰兒數目相對該年中人口)亦從2011年的13.5,一直降至2021年的5.0。可見本港適齡學生人數將面臨結構性的下降,而幼兒教育不免會首當其衝。

本港近年掀起移民潮,學生流失率亦高企。根據教育局最新數字,由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累計減少近6.8萬名中小學生;截至2022年9月的過去一年內,更是學生流失的高峰,有逾2.7萬名中小學生不再留港升學。另外據大學教資會最新統計,2021/22學年8間大學資助學士學位、副學位及研究院課程整體退學率達3.2%,為2003年有統計以來新高。

2022學年全港幼兒班學生人數跌破5萬,較上一學年少約3000人。本港幼稚園收生情况嚴峻,2020至2023學年累計60間幼稚園停辦。根據《小學概覽2023》,全港510多間小學,有77間在本學年縮減小一開班數目,更有5間學校被派零班小一。據《中學概覽2022/2023》,全港共有44間官津中學的中一要縮班,合計達46班。「縮班殺校」危機令不少教育工作者朝不保夕,影響教學質素;對學生而言,殺校會導致學生不能原校升讀,過渡期需重新面對適應問題,例如玫瑰崗中學停辦就廣受爭議。

從三方面着手

筆者對此有3點建議:

(1)由批量生產的工業模式轉向學生為本。全面落實小班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打破劃一的教學模式,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和需要,及增強課堂內學與教的互動性。美國威斯康星州「學生教育成就保證」計劃(SAGE)曾就小班教學(每班12至15人)展開研究,對象為幼稚園到小三學生,30%學生來自貧困家庭。研究發現,學生閱讀、語文及數學的成績均較大班高約25%至30%,而且所有學生的成績均有所提升。

(2)以普及教育、多元教育取代「叻者生存」精英教育,以學生課堂表現及專題研習為評核,亦可參考其他國家取消公開試,例如美國、澳洲、法國等,學生只要語文程度達標、校內成績及格,便可選擇大學預備課程。除了傳統學術教育,亦應推動職專教育,例如參考德國的雙軌制度(即結合校本學習和職場學習 )培養多元人才。因應本港將來的人力需求,政府可將職專教育擴展至更多高科技、經濟領域;亦應透過不同措施,例如設立專科大學(例如芬蘭的應用科學大學),提升職專教育地位。

(3)針對學前教育,增加幼兒教育公共開支,提高0至5歲幼兒教育及照顧服務的公共開支至佔GDP(本地生產總值)的0.7%,並以增加至1%(歐盟專家建議)為長遠目標,有關資助應全面涵蓋經常費用及非經常費用。確認全日制/「長全日」幼校的社會價值及扶助其發展。全日制幼稚園的資助計算方法,亦應調整,筆者建議半日制學生與全日制學生的開支比例,由1比1.6至1比2.0,優化為1比1.3至1比1.5。政府應以提供額外支援作為誘因,鼓勵全日制/長全日學校取錄合適數量來自雙職或匱乏家庭的幼兒。

作者是新思維主席、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狄志遠]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