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李芝融:主動vs.被動——殘疾人士及照顧者的命運

發佈於

【明報文章】本月22日,各大媒體報道一則新聞,內容是在秀茂坪邨一個單位發現兩具開始腐爛的屍體,懷疑該兩名智障人士因母親入院後缺乏照顧而餓死。雖然我的嚴重智障女兒已經離世,但看着差不多每年都有智障人士相關的慘劇出現,深感痛心之餘,希望藉此文,讓社會大眾及政府對智障人士家長的感受和需要,有多些了解。

家長最初要面對的困難是接受子女是殘疾人士。父母滿心期待一個新生命到來,對養育孩子的想像、家庭生活的想像,在孩子出生後被診斷為智障,所有想像都出現翻天覆地的轉變,崎嶇的路亦由此開始,有些家長在這個階段已承受不住;之後就是尋找資訊及資源面對照顧智障人士的困難、為子女尋找最好的安排等。

現今社會雖然資訊科技發達,尋找支援及解決方法看似輕而易舉,但仍有不少家長不擅長應用科技,或不理解有關服務如何幫助我們應付照顧困難;極端情况下,身體甚至去到無法行動或發聲的地步,令家長在遇到困難時已經沒有求助能力。

個案經理制度 主動介入避免慘劇

政府不但沒有針對這些狀况尋找解決方法,反而每當出現慘劇,提得最多的是「呼籲遇到困難的家庭應盡早尋求協助」。然而當局不知道的是,這些說話不但對家長毫無意義,甚至有將責任歸咎家長不肯求助的意味。官員並不知道家長在遇上困難時,最需要的不是存在什麼被動式服務,而是一套有效的主動支援政策,持續跟進每個家庭的狀况,在可預計的困難出現之前主動介入,避免出現社會慘劇。

「個案經理」正是家長多年前重點提倡的一個重要角色,以具有權力和執行力統籌各醫療、房屋、教育、社福和康復系統,為殘疾人士的照顧方案謀取最佳服務,在醫生或心理學家診斷有殘疾開始,協助案主選擇和轉介合適服務之餘,更可定期探望案主;同時建立個案中央資料庫,讓個案經理在協調及統籌不同機構為個案提供所需服務的過程中,可直接存取相關資料。可是,現時推行的「個案管理」並非如此。

參考社會福利署網頁的《個案管理服務手冊》,其設立理念及目的,與家長提倡的基本一致,惟實際推行的卻有天壤之別,重點差異見附表。

我們希望個案管理制度能充分發揮功能,完全突顯服務價值,讓公帑更用得其所,無負家長對政府的期望。

除了改善個案管理制度之外,尚有很多智障人士及家長的問題有待解決,因篇幅所限,暫不在此一一細數。但必須提及的是,政府一直表示現時已經有康復諮詢委員會,足以處理殘疾範疇的問題。惟看着每年都有家庭慘劇出現,已證明康復諮詢委員會的功能,並不如政府所說般有效發揮作用。

設更高層跨局委員會 以主動取代被動

如何令殘疾人士及照顧者得到更有效支援?如何讓殘疾人士及照顧者活得安心?如何有效減少社會慘劇出現?如何讓殘疾人士及照顧者能夠直接表達問題及建議?是任何政府都應該思考的議題。

所以,成立一個比康復諮詢委員會更高層次、更有權力、更跨政策局、更多第一身參與的「殘疾人士事務委員會」,是家長們多年的宿願。我們希望政策是以主動取代被動、以預防取代補救,減少發生社會慘劇。

政府一直強調想市民所想、急市民所急,特首於今年的施政報告諮詢甚至表示「我和團隊會細心聆聽,並繼續為民生、拼經濟、做實事,以行動爭取信任,以結果拉近距離,以成績凝聚互信,和大家一起共建更美好家園」。本人很希望見到現任行政長官比以往的更有魄力及承擔,以行動回應家長們的多年訴求,改變智障人士及家長日後的命運,擺脫不斷輪迴的困境。

作者是嚴重弱智人士家長協會前主席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李芝融]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