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劉健宇:港青生於富足 須解答「為何奮鬥」

發佈於

【明報文章】早前《明報》刊登香港教育大學學者關於中產與基層學子「教育競賽」的研究(趙永佳、余昊昕〈「寒門有鴻儒,豪門無白丁」的現代科舉〉,2023年9月4日),以中學畢業生教育出路與家長的階級身分為切入點。人才對於香港地區的整體競爭力極為重要,而「上品」與「寒門」子弟完成大學教育,只是留港發展的起點。今日社會充斥着青年「躺平」、不想「供一世樓」,與內地「內捲」劇烈的情况相映成趣。青年不願奮鬥的蝴蝶效應,既形成了香港經濟發展的阻力,也令本港人才質素有所落後,值得政策制訂者注意。

就業「炒散化」 影響人才質素

香港回歸後以「獅子山精神」概括戰後一代港人致力改變個人與家庭生活的發展時期,憑着上一代的努力,他們有的可能擁有個人物業,有的可能擁有幾乎「住一世」和可繼承的公屋單位。正當我們希望繼續高舉「獅子山精神」的時候,不難發現新一代青年成長於富足而缺乏奮鬥的原因——有的認為自己可以繼承物業,有的則對「供一世樓」頗感疑慮,有的更「立志排公屋」,寧願多去幾次旅行,維持幸福感。

為維持在公屋輪候冊上的位置,或者對「階級上流」已無欲望,青年不惜要求不升職、不加薪(或現金出糧),繼而令他們也不願意提升跟職業相關的技能、知識。既然他們只是一個基層散工,自然不願意承擔更多責任。最終造成兩個連鎖反應:一是其他員工「有樣學樣」,導致整體生產效率不振;二是不願承擔責任,不願固定上班,反正每月「炒」足若干日數便「夠食」,隨意「射波」(曠工)都無所謂。上司在人手不足下,反而要百般包容這些同事。

這種「畸形筍工現象」,除了導致機構營運成本居高不下,更令團隊難以「做大做強」——我多學一種工作流程,工作只會加重,薪金卻沒有明顯變化,而我不需要升職加薪。放諸中國內地任何一個貫徹「唯才是用」的一線城市,均不可能出現這種有悖經濟邏輯的現象。假如香港政府放寬輸入人才(例如毋須僱主負擔住宿費),這些「躺平」的人肯定馬上「彈起」,更莫講面對未來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肆消滅工作崗位的挑戰了。

軟技能薄弱 未反映於數據

另一方面,該教大研究只聚焦入讀大學的問題,對於公開試未能考核的「軟技能」,卻未能關注。軟技能通常包括領導才能、團隊合作、溝通、解決問題、明辨性思考等。問題被政策制訂者忽視的原因,可能與他們經常接觸的青年質素較高有關。雖然不少政府高官和社會賢達積極通過青年組織、青年諮詢會接觸不同青年,但獲邀出席者必然經過精心挑選,而且口才了得,最終形成上述較影響政策制訂的人困於回音室(echo chamber)之中。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近期訪問了4000多名基層兒童,有六成受訪者指暑假沒有安排學習活動;大部分受訪家庭稱難以負擔活動開支。這個情况,將加重自疫情以來青年「軟技能」薄弱的問題。這點亦與不少擔任政府「共創明Teen計劃」師友(mentor)的觀察相近。基層出身的學員,往往對於生涯規劃沒有明確想法,也不懂得怎樣與掌握豐富社會資源的師友發展關係;既不知道自己需求(貧窮限制了想像),也不知道自己可以怎樣發展。

應試教育 愈趨脫節

反觀教大學者文章所言,「中產家長們都不遺餘力參與各種『教育競賽』,為子女的教育不惜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他們所做的一切,為的就是給下一代提供其能力範圍內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培訓軟技能,往往需要通過參與課外活動,而不是課室內以背誦為宗的應試學習。中產家庭除了能夠「課金」讓子女參加質素較高的活動,亦能津貼子女活動期間的膳食和交通開支;當子女成為大學生後,他們亦沒有太大的財務負擔,可以參與一些無償但能夠豐富履歷的活動。這點當然不是捉襟見肘的基層家庭可以比擬。

由近年社會多談的「未來技能」,到現在創新科技帶來的社會轉型,傳統的「應試教育」顯然愈來愈跟未來脫節。怎樣在學校培養包括軟技能在內的技巧,讓我們的下一代更能夠繼續貢獻香港和國家,需要當局成立跨部門檢討委員會,檢討置業階梯、教育制度、產業發展等因素,為他們創造奮鬥的原因。

作者是香港青年聯會會董、檢定教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健宇]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