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黃綺妮、許駿:從社會學思考理路看「現代科舉」

發佈於

【明報文章】早前,教大社會學講座教授趙永佳先生與博士生余昊昕在《明報》刊文(2023年9月4日),以政府統計數據,寫了〈「寒門有鴻儒,豪門無白丁」的現代科舉〉一文(以下簡稱〈現代科舉〉),分析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升讀大學的歷程。文章的「發現」,簡言之,來自中產階級家庭的學生擁有更多資源,使他們能入讀學術水平更高、教育質量更優越的大學——無論這間大學是本港「三大」還是海外名校;相反,基層出身的學子就因為資源匱乏,較難或不可能進入優質大學。

然而這樣的「發現」並不新穎,國內外已有大量研究證實,基層學生在教育競賽中早已落入下風。事實上,在許多社會都不難觀察到類似的階級複製。這個現象也可以說是反映了「贏在起跑線」、「成功靠父幹」這些流傳坊間的俗語。港人也早已明瞭所謂的「成功」,是與家庭背景掛鈎。同理,若回到教育脈絡中,也可一言以蔽之,即「學業成功與家庭背景掛鈎」。

這個並不新穎的研究「發現」,只是再次印證香港階層固化問題。相反,我們想指出,這個研究「發現」及文章的論述方式,對我們重新思考本港教育制度的問題沒有啟發和幫助。它既不能為香港社會帶來有意義的討論,亦不能令我們反思和質疑香港教育制度所存在的結構性問題,更未能為早已固化的香港教育體制帶來「社會學的想像」。

重點是如何討論有關發現

雖然這個研究「發現」並不新穎,但面對殘酷的現實,文章最後還是提出了一個令港人憂心的疑問:「那些玩不起這一種競賽的學子,又怎麼辦呢?」的確,寒門學子該怎麼辦呢?可惜文章並沒有回答。我們則認為,真正能為社會帶來意義的正是如何討論這個問題。故此,我們越俎代庖嘗試回答。我們會先沿着〈現代科舉〉一文的分析理路來解答。

〈現代科舉〉一文的關鍵主旨就是說,學子需在教育制度裏取得高分後「突圍而出」。那麼我們就依照這個思路,可以設想一下基層學生在教育制度中「突圍而出」的可能。

首先,我們暫不討論高等教育的文化如何與中產階級文化高度呼應。單是這些精英家長在教育競賽中能夠運用的資源,早已令資源匱乏的競爭對手望塵莫及。這些家長在幼稚園階段直到高中,就為子女鋪好一條康莊大道,例如提供英語教育、優質課外活動、請名師補習;更重要是,這些家長對如何玩這套競賽遊戲瞭如指掌。事實上,就是他們制定了遊戲規則,並且一手推動遊戲進行下去。根據數據,單是家庭優勢,也早已令這群學子佔據了大量名牌大學學位。

換言之,這就成為了一股基層學生必須面對的結構力量。接着,少數有「才華」的基層學生在教育競賽裏,憑藉個人能力攀越這個結構阻礙。他們大多寒窗苦讀,「突圍」而進入大學。那麼,可以想像到他們將會成為港人喜愛的勵志故事:憑藉個人努力,步步克服困境,最終成就學業;他們被各大傳媒爭相報道,成為港人津津樂道的模範人物,是香港故事的代表。

以上學生都將會在這條教育競賽路徑中被視為「成功」。而有一群基層學生不願玩這套由中產階級制定的競賽遊戲,或在這個競賽遊戲中無法跨越階級和結構障礙,就會被視為「失敗者」。更不幸是,我們的社會甚至會認為他們的「失敗」是自取,從而繼續固化和合理化這套遊戲規則。

跳脫「突圍而出」思維模式

那麼,假若以上討論無誤的話,可肯定的是,若依照「突圍」的思路,基層學生根本就沒有出路,因為結構的力量從根本上封死了他們可以前進的道路。由此,我們是否有必要放棄這種分析理路,跳出「突圍而出」的思維模式,然後質疑這種教育競賽的合理性呢?尤其是我們要撫心自問,以「突圍」心態對待教育,難道不就是忽視教育的內在價值,僅將教育視為向上爬的工具嗎?

更殘酷是,以個人「突圍」的角度為基層學生尋找出路只會是徒勞——只有少數基層學生犧牲自己身心健康、付出許多代價才「突圍而出」,成為少數成功例子。更甚者,這些少數成功例子不單不是常態,更蒙蔽了社會現實:大多數基層學生根本就無法抵抗結構的壓力,遑論突圍?可悲的是,少數基層學生的成功故事很受中產階級青睞,因為這是一套很符合中產階級思維的個人主義論述,即個人的成功(無論是學業還是事業)僅靠能力與勤力。

社會學要質疑個人主義論述

然而,這種思維模式不符社會學思考理路,因這種思維淡化了社會環境、經濟狀况、歷史脈絡等一切結構因素,更甚者連「幸運」這個變數都沒有提及。故此,社會學應要質疑這種個人主義的論述方式。因此我們可以說〈現代科舉〉一文的分析理路和思考模式,不太符合社會學的基本思考原則。

社會學家應傾向分析結構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並從挑戰結構的角度,來為社會的進步帶來可能性。如此,我們就不該跳入優勢階層人士的思維模式,不該將他們建構出來的話語和遊戲規則奉為圭臬,更不該以個人主義論述間接合理化不合理的社會結構。身為社會學者,我們不希望墮入個人主義論述,站在中產階級角度繼續強化整個社會的競爭氣氛。

社會向基層學生給予什麼出路?

倘我們繼續以「突圍」角度來詮釋數據,繼續以中產階級思維理解基層學生處境,繼續要求基層學生參加教育競賽,繼續要求每一個個體去承擔結構的力量,並認為「中產家長們都不遺餘力參與各種『教育競賽』,為子女的教育不惜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而無可厚非的話,最終只會令基層學生陷入絕境。

因此,我們必須明確問清楚,我們的社會究竟給了什麼出路予這群基層學生呢?〈現代科舉〉一文為何沒有質疑本港教育制度製造了一群「失敗者」之餘,而大眾還會認為沒有問題呢?

那麼,我們憂心的就不應是「那些玩不起這一種競賽的學子怎麼辦」,而是我們的社會要反躬自省,要求基層學生強迫參與教育競賽合理嗎?為何基層學生不玩這種競賽而成就人生,不可也是一條出路呢?

作者黃綺妮是社會學者,許駿是教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黃綺妮、許駿]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