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中國

育人才通民心 帶路築人文橋 沿線國留學生談出路:留華積工作經驗冀回國用

發佈於

【明報專訊】相較經濟政治合作的複雜艱辛,將「一帶一路」打造為人文交流橋樑這一戰略目的,成果較顯著,而對沿線國家科研、教育機構和留學生交流的吸引力,則與國家軟實力直接掛鈎。本報記者近日訪問通過「一帶一路」橋樑來華求學的留學生,他們稱學到知識,中國也輸出好感打通民心。

明報記者 王佩凡

約到何墨(Himel)時,他已連續工作很多天。今年是何墨從孟加拉國來到中國留學的第六個年頭,他從本科讀起,現於江蘇省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攻讀博士學位。

2016年7月,中國教育部印發《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強調「教育交流為沿線各國民心相通架設橋樑,人才培育為沿線各國政策溝通、設施連結、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提供支撐」,提出中國與沿線各國攜手發展教育、培養人才的全方位合作建議。

次年,何墨獲獎學金來華求學,他稱因為有獎學金,每年在中國的花銷只需4萬至5萬元人民幣(下同)。何墨說現就讀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留學生中,有近30個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他的很多朋友也拿到了這筆獎學金。

絲路獎學金 免學費宿費供3500元補貼

相關獎學金是教育部2017年設立的「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項目。由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營運的「留學中國」官網顯示,獎學金「全獎」(全額獎學金)除了免學費並提供免費宿舍外,還提供生活費,包括本科生每月2500元、博士生和高級進修生每月3500元補助,另有每年800元的綜合醫療保險。

這些資助對於「一帶一路」沿線欠發達國家來說,極具吸引力,因為各國難保障教育科研經費投入。以孟加拉為例,根據孟加拉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UGC)年度報告,2019年全國共125所公立和私立大學在研究活動上的總支出約1800萬美元,僅佔大學總支出的1%。

中式教育漸受歡迎 國際生簽證易獲

何墨說,近些年從孟加拉來華留學的學生愈來愈多,「中國為留學生提供的設施很棒」。他稱讚道,中國的教育體系在世界上愈來愈受歡迎,無論是獎學金還是住宿、安全,簽證要求對國際學生來說也要容易得多,「這鼓勵了更多留學生來到中國」。

來華留學生 帶路沿線國佔逾半

教育部數據顯示,在2018年,共有來自196個國家和地區的49.22萬名學生來華留學,其中「一帶一路」沿線64國來華留學生人數共計26.06萬,佔總人數的52.95%。非洲學生增幅方面,2018年與2010年相比增長近5倍。雖然新冠疫情3年的教育交流發展嚴重受阻,教育部也未公布近年留學生數據,不過教育交流仍在「一帶一路」戰略中佔據重要位置。

和何墨同校的本科留學生奇力,就在中國疫情封控期間,從薩摩亞來華留學,他選擇水文與環境專業,希望畢業回國後,「用從中國學到的知識,從事水文環境相關專業的工作」。薩摩亞是南太平洋島國,面積不足3000平方公里,人口20.5萬人。

奇力也是通過「一帶一路」提供的政府獎學金來中國學習,他表示,相關項目每年在薩摩亞通過考試和面試選拔學生,與他同批獲資助的有20人。獲獎學金的學生需要先在語言學校學習一年漢語,中文成績及格後才能申請學校。奇力已在南京生活了兩年,「和中國人一樣騎上了電動自行車」,融入了中國生活。

對於學習中文過程,何墨亦深有感觸。他說:「因為語言不通,最初溝通很困難。但沉浸在中文學習中,我的人生發生了驚人的轉變。我發現自己被熱心的中國朋友和陌生人包圍,他們耐心地幫我克服了語言障礙。」

「帕德瑪大橋和達卡高架公路等(「一帶一路」合作)大型項目改變了我們的國家,改善互聯互通,促進經濟增長。」何墨說,「我對世界有着根深柢固的好奇心,喜歡與不同背景的人交流。雖然我的許多朋友選擇了西方國家,但我的心卻把我帶到中國。」

因為喜歡中國,何墨已把南京當成了他的「第二個家」。想到博士畢業後的出路,他說:「畢業後,如果我有機會在這裏工作,我一定會抓住這個機會,多積累工作經驗,希望有天回國可以用到。」

【帶路十年系列三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