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辨通波仔需要 無創檢測減風險 港大團隊:準確度達九成 醫局應引入

發佈於

【明報專訊】本港醫生普遍以心血管閉塞比例,決定病人需否「通波仔」。港大醫學院研究顯示,以無創的「冠狀動脈造影血流儲備分數系統」(caFFR)檢測病人心血管缺血程度,以辨識需否通波仔,較醫生以慣常方法判斷,可減低心血管疾病致死或心肌梗塞等不良事件風險近兩成。帶領研究的港大學者稱,缺血程度較閉塞比例更準確反映病人通波仔需要,惟現時醫管局以具風險的「導絲檢測」分析缺血,相反港大深圳醫院已使用caFFR技術,建議醫管局引入。

國際臨牀指引建議病人在通波仔前檢測「血流儲備分數」,現行標準是導絲檢測,於手術時在病人血管放置導絲並注藥量度血流,基於結果決定需否通波仔。caFFR技術則是無創檢測,以電腦模型分析血管造影影像並推算分數,少於0.8分即屬缺血,反映血流不足原本八成,需要通波仔。

港大醫學院以caFFR技術分析1308名冠心病患者的3329條心血管,分為缺血和非缺血,結果顯示926條缺血血管中,23.5%、即218條不曾通波仔;2403條非缺血血管中,19.2%、即462條曾通波仔。研究跟進病人3年,發現缺血群組中,通波仔可減低不良事件風險57%,而在非缺血群組,曾否通波仔則沒明顯差別。

另外,如以caFFR技術判別病人需否通波仔,較以慣常方法判斷,可減低不良事件風險19%。研究已於學術期刊《心血管轉化研究雜誌》發表。

港大醫學院臨牀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臨牀教授姚啟恒表示,本港醫生不常用「血流儲備分數」,靠血管閉塞比例決定需否通波仔;惟是次研究顯示,如血管沒有缺血,通波仔幫助不大,「未必可以當補身」,因處理不妥可弄傷血管或致短期再閉塞。對於研究顯示有缺血病人無通波仔,他相信是病人因其他疾病或風險而不適合做手術,未必是醫生誤判。

成本低一半 港大深圳醫院已用

姚啟恒稱,即使醫生建議病人接受導絲檢測,惟檢測屬介入程序,易令血管受傷,且公院病人需承擔1萬元導絲成本,故目前少於5%公院病人會使用。他稱caFFR技術於最近5年研發,準確度達90%至95%,每次成本約5000元,外國近年開始使用,港大深圳醫院約一兩成病人使用;他正與醫管局磋商引入該技術,料添置電腦需約20萬至30萬元。

身兼港大深圳醫院助理院長的姚稱,該院是新醫療技術的好試點,有助加快大灣區醫療融合,又稱醫管局對引入新技術把關嚴謹,部分技術或在內地更快可用,建議政府參考港澳藥械通,研究加快讓內地獲批技術引入本港。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