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羅健熙:在水泥地上種花 管他冬夏與春秋——談區議會選舉

發佈於

【明報文章】民主黨中委會昨天通過,推薦數名黨員參與區議會選舉。民主派支持者對這決定,必定有正反兩面的取態,我希望藉此機會闡述我們的想法。

我們選擇留在香港,在狹窄空間裏繼續掙扎。這樣的選擇不因為什麼,只是我們不相信現今的香港就是香港終局,也不相信這樣的香港是港人心目中的香港。

冀在體制內尋覓可能

我們感受到市民的無感、無力,不再相信繼續嘗試會有什麼結果,也不相信體制內可以做到什麼。我們感同身受,因為我們也跟很多港人一樣,每天在這裏生活。同一時間,我們也依然看到散落在這城市不同角落的香港人,各自在微小空間存活及為香港作出種種貢獻;即使前景暗淡,仍繼續努力過好自己的生活、堅守內心那片赤土,也盡力為家人和朋友創造他們能力範圍內最好的土壤。

參與政治之始,就是希望在體制內尋找可能——尋找令香港成為每個人都可以自由發揮、找到各種不同自處方式、有歸屬感的地方的各種可能。

政治環境艱困,新的區議會選舉制度倒退,民選議席比例大幅減少,提名門檻大幅提高,區議會僅有的職權再被削減,這些都是事實;甚至,在可見的將來都看不到會有重大轉變。但環境再壞,我們都不會停止嘗試。「不是看見希望才堅持」,有時甚至覺得堅持了都不代表看到希望,只是要真誠地給自己一個答案——我們不想坐看世局變化,「躺平」等待某天不知何故形勢突然好起來;也不想在未窮盡我們的努力之前,便選擇自行離場。現在沒有從前的土壤,換來了水泥地,就繼續在水泥地上種花。

體制內的空間確實大幅收窄,惟最起碼,在一個充滿主旋律的體制裏,我們仍然可以成為那把合情合理、正常地以香港人思維出發、為香港和港人着想、可以自主的聲音;在體制裏,不應只有向政府負責的人,而是有向市民負責、向政府問責的人。

我們認為對公權力的監察,是每個香港市民的權利和責任;作為市民的代表,就更有責任發揮這樣的角色。我們就是要成為指出「灰犀牛」、指出「elephant in the room」的那把聲音。

摸索新制界限 以實踐找空間

有朋友擔心「履職監察機制」會令當選者噤聲,當選者又要接受政府指派的工作等。我一直認為,民選議員的角色和定位,從來都是由議員自己定義而非由人賦予;就算在過去相對自由的區議會,都不乏對政府言聽計從之輩。

我們會摸索新制度的界限,及我們可以發揮的角色,嘗試以實踐找到更大空間,也定必銘記民選議員最大的天職,就是代表市民的聲音、向市民負責,將他們的聲音帶入體制。這是市民最基本的要求,亦是民選議員最重要的價值。

不離一國兩制基本法框架

我們深知即使可以得到一些議席,對政治大局不會有很大影響,但我們仍然有信心在一些較微小的地方,可以用區議員身分為市民服務、推動社區發展、跟進地區議題,透過在不同社區一點一滴的工作,服務留下來的香港市民,積少成多,在我們力所能及的範圍,協助居民營造他們理想中的社區。

不少人問:民主黨可以取得提名嗎?過到資格審查委員會嗎?對這問題,我確實沒有任何把握。民主黨由創黨以來,都是在一國兩制下嘗試推動政制民主化,特別是希望透過落實《基本法》第45、68條的行政長官和立法會普選,讓市民可以用選票實踐「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提升香港市民對一國兩制的信心。即使我們對如何落實一國兩制對香港才是最適切的問題上,與政府時有分歧,惟民主黨多年來的倡議都沒有、也不會離開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的框架。

民主黨成員嘗試去取得提名時,也必然是按着這個理念,配合地區政綱為根基。政府或手握提名票的人如何判斷,已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範圍,我亦無法知道他們會以什麼標準去審查。但既然沒有答案,我們認為應該要嘗試的,就繼續嘗試下去了。

也有人問:民主黨參選會變相為區議會改制「背書」嗎?民主派支持者還會出來投票嗎?民主黨反對區議會改制,當中議席比例的改變及新增種種關卡,事實上就是令市民可透過選票產生議員的比例大幅減少,對區議會的認受也隨之減少。民主黨參與其中,都不會改變這事實。民主派選民有不少已表明不再投票,惟我亦相信不少香港人仍然希望看到香港有出路,只是苦未看見。我們會盡力令支持者理解和認同民主黨在困難之中,仍堅持在體制內說香港人話、為社區服務的理念;最終成效如何,或許只能在選舉結果才看到。

無論這次結果如何、能否取得提名、可以「入閘」與否、當選與否,最少我們都為自己的信念作出交代,盡了最大努力在體制內尋找空間。民主黨植根香港,全因市民支持。我們不會逃避市民的監察,也服膺市民的抉擇。

作者是民主黨主席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羅健熙]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