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林緻茵:夜經濟能否成功 還看明年2月後消費模式

發佈於

【明報文章】上月財政司長一句「要把香港夜市搞活搞旺」,社會各界隨即出謀獻策。最初大家想像的「夜市」,是大笪地模式的夜市;後來大笪地被嫌老套、不具經濟效益,於是討論開始轉向規模較大的「夜經濟」(night-time economy),就連政府都改用「夜經濟」一詞,不再提「夜市」。坊間所指的夜經濟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活動或項目形式的夜經濟;另一類是如倫敦、紐約那種長期運作,又能吸引國際旅客的夜經濟。眾說紛紜過後,政府終在上周揭曉夜經濟的具體安排。

「香港夜繽紛」項目揭幕後,有人指它是舊酒新瓶:大坑舞火龍等節慶活動本來就有,政府只是把活動湊在一起,再加上商界配合,把原有的重新包裝而已。有人則肯定政府的努力,認為「有做總好過沒做」。「香港夜繽紛」剛出台,筆者當然不希望加入「潑冷水」的行列,反而想探討一下如要長遠發展香港夜經濟,應該要怎樣做。

9月至2月 必然是夜經濟「牛市」

「香港夜繽紛」活動由9月起開展,一直持續至明年2月。這段時間有大量節慶活動,包括中秋、國慶、萬聖夜、聖誕節、除夕、農曆新年,可以說是香港夜經濟的「牛市」。正所謂「在牛市人人都是股神」,就算沒有宣傳活動,市民消費意欲必會增加。

零售和餐飲界經常形容2月過後是消費淡季。假如政府要知道「香港夜繽紛」能否提振市民的消費信心,令香港回到夜夜笙歌的日子,只看節慶期間的數據是不準確。政府真正需要交的「功課」,並非9月至明年2月的夜間消費數據,而是明年2月過後的市况。

市民不願消費的原因是什麼

但凡要設計公共政策,都涉及3個基本推論:問題出在哪裏;方案是否已對症下藥;還有什麼替代方案。社會之所以會討論夜經濟,除因為旅客訪港數字不似預期之外,歸根究柢是本地人的消費意欲較疫情前低,或寧願到外地消費。市民不願消費(或不願在港消費)的原因是什麼?「香港夜繽紛」是否已針對了市民不願消費的原因?

「香港夜繽紛」能針對的,充其量是疫症的後遺症,包括市民習慣了在家工作、在家叫外賣、在家網購、在家看Netflix。然而市民在港消費意欲低,有更深層原因,無法簡單透過一兩個活動解決。

有些人對整體經濟看淡,認為股市樓市前景不明朗,故不願消費;有些人有移民的打算,需要減少當前消費。根據財政司長上月的說法,「與業界合力把香港的夜市搞活搞旺」是短期內保持香港復蘇動力的措施。惟以目前「香港夜繽紛」的規模,活動能增加的是本地和旅客的私人消費(private consumption),而非大規模投資。市民對政府中長期的高質量經濟發展大計,或許都只當成是「望梅止渴」,不會因此而放心消費。若沒有其他措施配合,單靠「香港夜繽紛」實在難以持續帶動消費,讓香港在短期內維持復蘇動力。

假如政府決心長遠發展夜經濟,而不是搞一個「開心香港」夜間版本,深入的研究是必須。就算是夜經濟已發展成熟的城市,都會從消費者喜好、城市規劃、與其他城市競爭及經濟效益的角度,持續和有系統地做相關研究,以維持本地人和旅客的新鮮感。

夜經濟不單是活動 也是研究和政策

以倫敦為例,夜經濟屬其文化藍圖一部分。因疫症和脫歐影響,當地不同機構近年都深入研究夜經濟,探討幾個重要問題:倫敦人和旅客的消費模式是怎樣?跟其他有豐富夜生活的城市(如柏林和紐約)相比,倫敦有何優勢?夜間最多人流聚集的地區,其空間運用有何特點,又有何可以改善的地方?

活動是否夠多元化、與空間能否產生聯動,是夜經濟的成功關鍵之一。以倫敦西區為例,劇場、戲院等是夜經濟的主要驅動力。相關研究發現,文化活動開始前和完結後,是區內人流最多的時間;倘要延續夜間消費,晚上10時半過後的活動或去處需要增加,方能滿足需求。此外,混合的空間使用(mix of uses)是西區的特點,該區既有大型地標和高消費活動,也有具特色的橫街窄巷,能讓旅客有各類型消費體驗,亦鼓勵他們以步行方式享受夜生活,令周邊經濟活動都能受惠。

消費者在日與夜的體驗是否有明顯分別,也會影響消費意欲。舉例說,很多到訪迪士尼樂園的人願意留到晚上,是因為園內夜間巡遊跟日間不同。又以內地的文化旅遊為例,武漢地標黃鶴樓近年就增加了「夜上黃鶴樓」沉浸式演出,打開了夜間遊覽的市場。

以上活動有一共通點,就是需要親身到場。故相比起來,「播放懷舊電影」、「在商場直播英超」就不算吸引,因替代品實在太多。此外,其他城市的研究顯示,購物作為夜間活動的吸引力較低,因購物不一定要在夜間進行。雖然這些研究的受訪者都歡迎商場晚一點才關門,但這並非因為夜間購物屬「必需」(necessity),純粹是較「便利」(convenient)而已。換言之,延長商場營業時間要付上「燈油火蠟」等成本,卻不一定有很高效益。

要長遠發展夜經濟,我們就要準確掌握市民和旅客的喜好,不能以「漁翁撒網」、「搞活動」的心態做事。政府要在「夜繽紛」期間收集消費者喜好的數據,以作更長遠政策規劃,並不困難。

消費者選擇太多 香港不能放低競爭心態

由司長提出要搞活夜市,到「夜繽紛」正式出台,剛好一個月,不得不說政府有很高的行動力。政府做事雖有速度快的優點,惟同時也出現了以短期措施(ad hoc solution)應對問題的不足。短期措施本身不是問題,但市民也需要知道政府有何長期打算。正如上文所提及,這半年的「夜繽紛」活動或是一個契機,讓我們收集足夠數據,作長期的計劃。

提到夜經濟,不少人認為香港要充分利用「海濱」這重要資產。而綜觀舉世聞名的海濱建設,例如悉尼的達令港、新加坡的海濱花園,都不是一天建成。近日有官員說港人北上消費後仍可在港消費,但我們眼見深圳已推出新一輪針對港澳居民的消費優惠,這就代表鄰近城市不是以「有錢齊齊賺」的心態發展經濟。面對強勁對手,香港更不能以短期措施應對。

作者是公共政策顧問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林緻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