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蔡秀青:未來的下一代——誰來修補你們心中裂縫

發佈於

【明報文章】親愛的下一代:

最近我一直記掛着未來的你。未來都變成怎樣了?你的現在是怎樣的?是人們已投入虛擬世界而放棄現實?戰火連連?現時社會的決策者所做的決定,在塑造成一個怎樣的社會給你們,在建立一套怎樣的社會系統給你們,未來的你們會想破口大罵嗎?以恐懼來鎮懾社會,會令你們成為以恐慌做決定的人們嗎?會有感我們未盡力去爭取更遼闊的空間、更能讓你們翱翔的氛圍、更能成為完整的人而失望嗎?

最近,聽說部分這一代的人不打算有下一代。已出生的你,會否感到很無奈?會否感到你是被放棄的一群?你會對我們有什麼期盼?

在這一代,正見證着道德跟權力和利益慢慢脫軌,你的那個時代也是這樣嗎?未來的你們會有何想像——是否已完全放棄權力與道德交集的可能?抑或謊言已替代了真實的可能性?抑或你們都成為了無根者?你會否覺得很難過?我亦替你感擔憂!我們這一代都努力避免不幸事件不斷發生,但似乎更多的人感到不幸事情已經注定會發生——你們會怎樣想啊!你們會有什麼感受啊!他們在做決定時都完全沒有想起你們!若你看見這一代有什麼做得不夠好,或未有設想未來的下一代,請務必提醒我們!

合理化歷史的「殘酷」?

早陣子我讀了蔡慶樺《邪惡的見證者:走出過往、銘記傷痛,德國的轉型正義思考》一書,書中提到「克服過往」(Vergangenheitsbewaltigung)一詞,你們那一代會承受很多這一代的錯誤和傷痛嗎?真的對不起,我們會盡力。當你們看見邪惡,亦請狠狠瞪着我們,教我們知道每一個抉擇正切身影響你們,提醒我們必須把心中最不朽的一面顯現出來。

真正的無力無能,都是那些向「殘酷」屈服的人,誤把武力當作權力、威嚇當作威權、邪惡看成合理。

知識永不會是弱勢

又早陣子,我到訪一個民間研究組織。那天我是挫敗感很重、很無力,心中的沉甸如暴雨前的厚雲,要下雨卻不來。主因是察見知識在現實中處於「弱勢」,不時問自己「仲有冇用」、「who cares?」當晚讀了不少研究報告,卻又有飄過一陣無力感,因覺得縱使立論證據多鏗鏘,亦難以在現實中帶來實際改變或結果。

後來反思,怎樣惡劣的時代,都有默默耕耘付出的人——你的那一代也有這種在憂慮和失望中讓你看見希望的人嗎?你的那一代也有那些沒有放棄或忘記心中的「理應如此」的人嗎? 若你遇到這些關心社會和有期盼的人,你亦可為你的未來而支持他們嗎?因為我確信:知識永遠不會是弱勢;弱勢的是沒有勇氣和擔當去面對及理解知識的心。

看見這一代的領袖,又令我想起你的那一代會找到榜樣嗎?在一個以肆無忌憚的競爭和自身利益的追求而建立的社會秩序中,你會在未來找到一個可學習的對象嗎?我嘗試設想,未來的下一代就氣候變化、經濟不公、人工智能(AI)會怎樣回應——除了訂立更進取的減碳目標,使用更多可再生能源,藉法例規定企業須負上更多社會責任,制訂環保稅、跨國氣候行動和協定框架以緩和全球暖化及極端天氣等災難外,需要「埋單」和承受沉重代價的你,會否也感到很焦急?

追隨更有意義的價值

除了制定一套新的福利保障制度、累進式稅款、生活工資、勞工保障規管、經濟產業轉型,未來一代會反思經濟不公(新冠疫情後,全球新增財富的其中63%,由全球最有錢的1%人口擁有)可有其他解決方法嗎?AI會令你們擔憂,不確定會否影響就業,以至思考人類的價值嗎?遇上各種困難,我覺得,我們難用製造問題的思維解決問題。所以,未來的你請都不要聽我這一代的說話,就去追隨那心中更安居的地球、更公平的社會、更有意義的價值。

現在的我都會想,若未來的你遇到這種情况,你會怎樣抉擇?若你站在某個歷史點上,你會怎樣做?我覺得這都是很重要的問題來讓我們不會重蹈覆轍。若有人跟你說,歷史都是重複錯誤的決定、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請都不要聽他們的藉口而令你不作為,因通常這些痛苦、傷痕、不公都是由這些「不可避免」的想法導致(但願我是錯誤的)。

看見種種現實的限制、灰暗、不可能,你會有什麼感受?緊記,現實的殘暴猶如向着星空開槍:以為暴力可把被瞄準的星擊落,但那槍梢上的星依然閃耀,未曾因此墜落。

願你的世界比我們的更輕盈;願你的聲音在毁滅爆發前被聽見;願你在任何政治制度下保存自己真實完整的聲音。希望你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空間;希望你不需帶着歷史遺留的瘡疤;希望我們這一代都不負未來的你那一代。

你完全有權提醒我們要做得更好。因為未來是你們的,亦是我們的。

這一代的我

作者是倫敦大學學院公共政策理碩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蔡秀青]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