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南下避戰 文人筆下小村滿載美好回憶

發佈於

【明報專訊】九華徑是目前市區保存較完整的古村,第二次國共內戰(1945至1949年)期間,內地知識分子南下香港避難,生活艱苦,由於市區租金高昂,不少文人遷入九華徑,並在作品中寫下在村內共居的難忘回憶。

長春社高級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說,大部分文人於1948至1949年間遷入九華徑暫居,例如詩人臧克家只住了3個月,但這短短日子令他們留下深刻印象,漫畫家方成於1987年發表的文章〈憶九華徑〉記述自己「離開香港30多年了,那個小村莊恐怕早已被高樓大廈吞沒,一點也剩不下。但九華徑的印象還清晰地留在我記憶中,至今不忘」。國畫大師黃永玉《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一書形容九華徑是「破落美麗的天堂」。

臧克家憶土屋:朋友你來我往

李少文說,九華徑對眾多文人有重要意義,不但令他們在國家動盪中有喘息機會,亦提供了交流平台。他們在九華徑居住期間完成了不少文學作品,例如王任叔的《鄰人們》、方成於1948年8月開始在《大公報》連載四格漫畫、黃永玉將他的板畫投稿到《大公報》。九華徑亦成為一眾南下文人日後的美好回憶,詩人臧克家形容自己居住的86A號屋為「土屋」,「文藝界的朋友你來我往。一進土屋,都是笑着說:小橋流水人家,這新居真有詩意呀!」

作家巴波的妻子李琪樹曾發表文章〈「久違」了〉憶述「方成和端木蕻良、單復三個單身漢在這個小村莊組成一家」、「12月的一個晚上,方成、單復、陸志庠,不約而同來到這座小樓,大家聚在黃永玉的小屋,海闊天空地神聊」。方成的〈憶九華徑〉亦道:「我們生活在一起,遠離喧囂的城市。工作是各幹各的,讀書、學習都很專心,志同道合,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希望。」

(城市保育)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