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葉兆輝:世界防止自殺日:展現行動,創造希望

發佈於

【明報文章】9月10日是世界防止自殺日。全球每年約有70萬人死於自殺;2022年,香港因自殺而死亡的約有1000人,其中年輕人和長者的風險較高。自殺已經成為一個重大的全球公共衛生問題,但每個國家和地區所呈現的問題及風險因素不盡相同,因此各地需要因應當地文化制訂預防自殺策略,並借鑑其他地區的經驗,透過國際合作來減少整體自殺死亡人數。過去3年的新冠疫情,對民眾精神健康造成不少負面影響,尤其是對弱勢、邊緣化和接受服務不足的人。

8年間港青自殺率升近一倍

今年香港自殺率大幅上升,每10萬人當中有14.5人自殺,較2021年增加了18%。同時,筆者特別關注到年輕人自殺率的持續上升:在2014至2022年間,年輕人自殺率從每10萬人中的6.2人上升到12.2人,升幅接近一倍。

不論是東京、北京、紐約、倫敦、新加坡還是香港,年輕人都有相近的生活困擾和心理健康問題。例如,他們面對社會流動性不高、失業貧困、社會(家庭)支持不足、過度借貸,以及過度依賴社交媒體等問題,導致年輕人的心理健康發展受阻。

絕望感在年輕人當中非常普遍。部分年輕人在生活掙扎中,找不到脫困的方法,覺得無法自拔,終致乾脆放棄。我們要更加改善醫療和保健服務的缺陷,協助患有未被發現或治療的精神障礙的年輕人盡早接受治療。

另方面,有時我們忽視了社會因素對自殺風險的重要。失業青年的自殺率,是就業青年的15.5倍;在就業青年當中,低技能人士的自殺風險,為專業人士的4.4倍。一份有意義的工作和合理薪酬,對年輕人尤其重要。無論是香港或其他地區,低技能或失業青年的生命機會(life chance)非常渺茫,如此我們怎可能冀望他們對現實困境抱有大希望?

現在是重新思考怎樣構建心理健康的時候了,以重新定位優先事項,並善用社區資源來應對這一挑戰。今年世界防止自殺日的主題是「展現行動,創造希望」,反映了解決這一迫切公共衛生問題所需的行動。我們所有人——家人、朋友、同事、社區成員、教育工作者、宗教領袖、醫護人員、政治人物和政府官員——都可以採取行動預防自殺。我們需要的不僅是醫療行動,更需要切實的社會革新,來幫助那些處於不利位置的弱勢群體。

要打破代際貧窮的鏈條,培訓和教育是我們年輕人面對未來最重要的保護因素,能夠提供必要的技能,並為未來做好準備。通過增加教育機會(包括職業培訓和專上教育),改善年輕人的職業前景。學校課程需要多元化和具有包容性,因材施教,迎合不同能力的學生的需求。對於在學術方面天賦較低者,應該向他們提供發展其他技能的機會。低技術的年輕人,應該有機會接受在職培訓,以成為高技術人才。

陷債務危機輕生 當局應加強監管放貸

由於金融機構——尤其是財務借貸公司—— 一直推行不負責任的借貸策略,鼓勵年輕人「先消費後付款」,年輕人容易因過度借貸而陷入債務危機。有些年輕人為了償還債務,嘗試通過賭博或高風險投資,使情况雪上加霜。部分人因負債年利率高達60%,他們無力償還債務,以致家人需要承擔還款責任。部分自殺青少年在遺書裏提到,他們因債務而最終選擇放棄生命。政府應該加強監管向青少年提供貸款的金融機構。

筆者促請當局加強監管放債人,推行措施促使其負責任地批核貸款,打擊濫批濫借問題,提高年輕人的借貸門檻。此外,政府亦應該推行公眾教育,向大眾推廣正確理財觀念及審慎借貸的警示信息,促進負責任的企業行為,以保護弱勢群體。父母也需要花時間與年輕人建立關係。

另外,公眾對精神病患者、精神病康復者及有特殊教育需要(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的人存在誤解和成見,導致他們求職時以及在職場中遭受歧視,更對其精神健康造成負面影響。筆者呼籲企業履行ESG(環境、社會和管治)責任,向這群年輕人提供更多工作機會,考慮降低入職門檻,例如學歷要求、技能等,並提供更積極的方式如在職培訓,確保他們能夠履行工作職責,給予信任,讓他們從事較高技術水平的工作,增加其競爭力,幫助他們投入職場。

筆者亦建議僱主及機構主管,應該為工作空間創建平等共融的環境和文化,制訂相關反歧視政策及措施,接納和體諒他們在職場上的特別需要,並教育、引導職員不標籤同儕,實踐包容和尊重。

與青年共同創造精神健康環境

焦慮在年輕人之間並不少見;某些生活事件,例如因移民而與好朋友和學校老師分離,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會造成相當大壓力。過去3年疫情期間,學校停課,弱勢群體受到學業和社交活動中斷的影響尤其大。

年輕人的聲音並沒有被聽到,甚至在跟他們直接相關的問題上也是如此。「沒有我們的參與,就沒有我們」,這是年輕人的聲音。與我們的年輕一代共同創造一個精神健康環境,是很重要的。

我們的目標,是在社區中提高對預防自殺的意識。筆者希望能夠在家庭、學校、職場等地,促進有關心理健康的開放討論;也鼓勵那些正在考慮自殺或受其影響的人,分享他們的故事,希望他們能夠透過自助或尋求專業幫助而改變行為。假若我們注意到身邊人有什麼不同,我們都可以花時間與他們開展對話交流。

每一個簡單的行動,都可以令有需要的人得到他們所需的幫助。為了預防自殺,我們需要成為痛苦中人的一束光。堅持和抱有希望,我們可以渡過風暴和生活中的挑戰,我們的社會可以更美好。面對當下困境,我們都需要希望。

作者是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國際預防自殺協會香港地區代表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葉兆輝]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