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劉銳紹:戀上新歡忘舊聘 世事如棋局局新——慎防中西矛盾擴大至周邊和內部矛盾

發佈於

【明報文章】觀乎近期內外形勢,欲吐之言多矣!本文只作提綱挈領,各位可自行補充和深化以下實例。新德里G20(二十國集團)會議期間,印度和美國進一步走近。會後,美國總統拜登訪問越南,兩國自1970年代越戰後成為長期宿敵,越南憑藉中國支持,逐步恢復元氣,但如今卻「戀上新歡忘舊聘」(粵劇《紫釵記.花前遇俠》中梁醒波之句),正如《增廣賢文》所說:「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再看內地民情,也應驗了此語,感慨而成今天標題。

(1)東盟「倚美防中」態勢漸顯

所謂「倚美」指在軍事、政治和外交逐步傾向美國,但未全面投靠美國;對華只側重經濟合作。近期較突出的有:

一、先談美印(度)關係

──印度藉這次G20會議,力求成為「南方國家」的牽頭羊。印度指中美已是兩個大國,中國不再像以前「南南合作」那樣代表和領導第三世界,所以「印度接位卻之不恭」。這從印度官方和傳媒近期的宣傳可見。

──印度總理莫迪早前訪問美國,與美國富豪(例如特斯拉行政總裁馬斯克)談了不少在印度投資的大計,這次在G20期間有所延續。無論雙方是真正合作或只是「出口術」,都有針對中國市場風險之意。

──美、歐、中東和印度公布將合作發展經濟走廊和鐵路網絡,外界視為針對中國「一帶一路」。無論速度和成效如何,都是「倚美防中」的戰略之一。

──外媒報道,美國聲稱可協助印度成為聯合國安理會第六個常任理事國。果真如此,則是平衡中國勢力之舉。外界對此存疑,因這建議早在美國喬治布殊年代由時任國務卿賴斯(Condoleezza Rice)提出,可是一直無下文,出口術成分居多,惟印度也樂於借勢增加籌碼。

二、再談美越關係

──兩國跳過「戰略合作伙伴」,由「全面合作伙伴」直接升為「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係。必須注意,越南曾因中國關係而拒絕美國提升合作層次的要求,但如今終於接受了。拜登訪越期間,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正帶領一批大型美商在越南討論半導體、晶片和AI(人工智能)等合作的可能,可見已付諸行動。

──美國表示願意向越南提供武器,藉以減少越南對俄羅斯武器的依賴。

──越南長期在其聲稱領海範圍內經營油田(也在中國「十段線」內),並把合約批給歐美石油公司,外商再化為散件合約外判,使「南海局勢的利益相關者」更為複雜。中國為照顧中越關係而未有大動作,已形成今天兩難之勢。

三、再談中國與東盟諸國關係

──菲律賓、印尼等國「倚美防中」的態勢也愈來愈明顯,其餘國家多靜觀其變。記得約20年前,美國已有「重返亞洲」之計,並部署在中國周邊逐步圍堵;而東盟當時則是中國突破美國圍堵的缺口。如今形勢有變,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吸引力已減,如不認真思考鞏固東盟關係的具體措施,日後困難將會更大。

──東盟成立的背景和本質就是「防中」,聯手應付不斷強大的中國。中國多年來努力強化「10+1」(東盟10國與中國),惟時至今日,東盟各國基於自身利益與安全考慮,已按照自己的實力和國情,調整與中國的關係及平衡東西關係。具體而言,它們一面盡情享受來自中國的經濟利益(例如越南近年已接過不少由中國大陸轉移的企業,包括港資),另一面又像印度那樣,防止過於依賴中國,並努力「挖牆腳」,同時利用中美矛盾從中得益。這些勢頭已成,不能輕視。

──中國近期推出的新地圖,也增加了印度和東盟諸國的憂慮。容或這只是重申主權的姿態,但令人感到是否適合的時機?從軍事實力看,中國遠超東盟諸國;惟從政治和外交角度看,中國沒道理因小失大,與東盟交惡而更有利美國乘虛而入,加速「東盟倚美」之勢。况且,印度和越南曾為「保護領土」而跟中國交鋒,所以中國絕不能鋌而走險。

──對於外國的「圍堵」和科技封鎖,我從來不會過分擔心,中國總有辦法自力更生。中國適宜提升高明的政治對策相輔相成,多花心思運籌帷幄。

(2)如何應對周邊形勢變化

──眼前最大問題是,即使中國不斷解說「中國強大不會構成對別國的威脅」,但相關國家(無論強弱)確實有這種憂慮,這是國際規律使然。既然如此,中國倒不如趁機調整策略,重點處理好中美關係。這不是「害怕美國」的問題,而是進退有度的策略。減輕美國的壓力,即加強中國與東盟和其他國家的合作機會;相反,如只側重俄國和朝鮮關係,前路只會愈來愈窄。

──趁中國經濟轉變和「一帶一路」10周年之際,檢視和調整有關項目,爛尾的盡快善後,難上馬的及時止步,過度伸張和需要發展的則重整資源。不要好高騖遠、好大喜功;雖不至於重新韜光養晦,但亦毋須處處當頭冒尖,假以時日,再創生機。

(3)處理好內部問題 更為重要

──其實近年來變化更大的內部問題,包括看見和看不見但可以察覺到的問題。其中民心如何凝聚?更是重中之重。中國慣於用行政手段統合民心,成效如何?言人人殊,但肯定未如官方理想,才不斷加強行政手段。這又變成一個「壓力──濫用權力──再壓力──再濫用權力」的怪圈,導致民眾按照各自條件,反彈或轉彎卸去官方壓力,令凝聚力的問題更難改善。

──最新例子是《治安管理處罰法》,擬新增第34條禁止「損害中華民族精神和感情」,包括服飾和言論等。此例引起網民熱議和爭議:女子身穿唐服,為何被指穿上日服而被驅趕?為什麼領導人也穿西裝而不穿「漢服」,卻不會視為損害民族感情?有西方國家的國旗可以作為內衣褲設計式樣,其理論是「讓國旗與身體最珍愛的部分連合起來,就是體現愛國精神」,這種邏輯在中國相信會觸犯《國旗法》,但如果禁止國旗與身體最珍愛的部分貼近,會否損害民族感情?此外,最近外傳減少使用蒙古語一事,又會否損害少數民族感情?

──說到底,中國已受意識形態的禁區影響深矣。狹隘的民族主義、「小粉紅」、「寧左勿右」思潮和官僚濫權等循環因素,已令正常的「近(距離正)視政治」,變成「政治近視」,看不見問題所在,更看不透對外關係的微妙之處,才導致今天「世事如棋局局新」的內憂外患和內困外壓。總之,有權者對外對內,都不要「戀上新歡忘舊聘」,方能把群眾智慧發揮出來。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銳紹]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