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郭春蘭:颱風暴雨連環襲港 考驗災害風險管理

發佈於

【明報文章】今年9月1日超強颱風「蘇拉」正面吹襲香港,天文台時隔5年再掛10號風球;9月7至8日,香港更遭遇破紀錄暴雨,黑色暴雨警告維持逾16小時,政府首次發出「極端情况」公布。在短短10天內,本港接連遭受天災考驗,對政府施政、經濟發展、社區生活及市民福祉都造成重大挑戰。究竟這是氣候變化的必然苦果,還是我們可以跨過去的一道坎呢?

中國人非常有智慧,其中一種智慧在造字上。「災」字上面是水而下面是火,正代表中國人對於給人類和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造成破壞性影響的事物認識。

事實上,地球上自然災害種類繁多,但除了地震和火山爆發等地質災害之外,其他大部分都是跟水、火,或兩者代表的熱量平衡有關,包括山火、城市火災、颱風、水災、極端嚴寒、極端酷熱等自然災害種類。今年5月起,加拿大和美國(特別是夏威夷)都發生了破歷史紀錄的山火,傷亡損失慘重。7月底至8月初,受颱風「杜蘇芮」環流北上影響,中國華北和東北地區連日暴雨成災,造成過百人死亡或失蹤、數十萬房屋和良田受損、數百萬居民直接受災。9月7日起,受颱風「海葵」殘餘環流及季風影響,廣東、廣西多地出現特大暴雨,香港亦首當其衝,同樣損失慘重。

社會系統須有能力跟自然相處

這些告訴我們,即使如今社會、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但水災和火災等天災從來都未離開過人類的生活,並有日益嚴重的趨勢。這時候,我們又可以做什麼?

災害風險管理是社會系統中每一個「我們」——包括政府、公私營機構、家庭及個人——在應對氣候變化、各地極端天氣日益增加及災害事件頻發的情况下,必須建立的一種與自然相處的能力。我們控制不了甚至也管理不了天災的發生,例如我們只能觀察和經歷但控制不了熱帶氣旋活動,不過我們可以管理災害風險。

什麼是災害風險?根據聯合國減災署說法,災害風險是指在特定時期內,在我們的社會系統可能會發生的生命損失、健康損害或資產毁壞;其程度高低,通常由致災因子(即自然災害種類)、暴露程度、脆弱性和應對能力等確定。後三者都跟我們在社會系統中的行為和管理能力有關,也成為了直接減低災害風險的策略,包括減少在自然災害的暴露程度、特別關注脆弱群體(例如老人家、兒童和傷殘人士等)及強化災害應對能力。這些都是災害風險管理的重要內容。

管理災害風險的4個階段

災害風險管理通常根據自然災害的生命周期分為4個階段:減災、防災、應災與恢復。我們的社會系統大部分時間處於減災和防災狀態——分析自然災害風險、建立脆弱人群清單、採用規範化建築(例如更抗震、更抗颱風、更抗暴雨)、減緩氣候變化及提高社區韌性等,都是減災的重點內容。

防災則包括應急物資儲備、制訂應急計劃、恒常進行災害模擬及演練、提高預警系統精準度、建立高效災害信息溝通系統、開展社會宣傳及教育等。而當發生災害時,我們進入應災狀態:搜索與救援、減低傷亡、應急資源的部署和運用(包括人力資源)、信息發布與溝通、控制災害現場環境衛生等,成為重要內容。災害過後,我們需修理和重建社區(包括建築環境和人群身心健康的重建等)及在教訓中學習。「重建更美好」,成為所有災後恢復的目標。

香港城市災害管理能力如何?我們可以審視政府、公私營機構及自己在上述4個階段中的表現。只有建立並強化災害風險管理能力,我們方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講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郭春蘭]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