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國力角力 以實驗構劃未來

發佈於

【明報專訊】威尼斯近日再成為港人焦點,原因自然是梁朝偉於電影節上獲得終身成就金獅獎。除影展外,威尼斯亦是多個國際展覽重鎮,一方面具交流的意義,能一睹各國發展現况;另一方面可視之為各國軟實力較勁的場地。當中最能展現這種特質的,是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位於Arsenale、Giardini兩大主展場,及散佈於城中各處的國家館展覽。

今年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以The Laboratory of the Future為主題,由蘇格蘭籍建築學者Lesley Lokko任主策展人。今屆有不少有趣情况,如有意見認為展覽比較像藝術展多於建築展。在這個資訊爆發的年代,作為策展單位要面對不少難題:一是如何平衡專業與遊客之間的知識差別,從而調節展品的深度;二是在多國並展的情况下,以何種方式策展,較傳統的大堆頭方式展出國內最新建築方案,較新的則是以小量作品畫龍點睛地來帶出主題,在作品數量及資訊量方面取捨。

傳統建築展,以展示草圖及模型等為主。但大眾能否消化當中資訊?看來是有一定難度。在策劃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時,亦面對同一問題——在展示建築師及工作室的概念時,其概念能否傳達給受眾?於個人而言,最能感受到建築的方法,是讓人走入建築物空間,而非觀看草圖或模型。當然,在環保當道的時勢,建造空間所耗的資源多,但今屆有不少國家展館亦能以小取大地製作半成品或裝置,呈現空間的理念。相比起來,一次過展現十多廿個建築藍圖,不單止令受眾不得其所,亦是另一種的浪費。今屆得獎國家館是以Terra(土壤)為題的巴西。但個人的首選三甲,則是瑞士的Neighbors,德國的Open for Maintenance和波蘭的Datament。

瑞士︰打破鄰里界限

瑞士館一向是筆者在建築雙年展的心水之選,如早年的Svizzera 240: House Tour,將不同大小比例的空間藏於一室便是一例。今屆由Karin Sander及Philip Ursprung聯合策展的Neighbors,則四両撥千斤地臨時打通與委內瑞拉館共享的一幅牆,並拆下鐵閘,再於館內鋪設一幅附有兩館平面圖的地氈。瑞士館與委內瑞拉館,是整個Giardini展區內毗鄰最近的國家館。其設定簡單,但能帶出大同的未來視野。

德國︰回收工作室

上屆德國館的展覽辦得不好,但今屆由ARCH+、SUMMACUMFEMMER、Büro Juliane Greb主理的德國館以Open for Maintenance為題,回收上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拆下的物資作升級回收,館內多個場景也將物資就地使用,例如製作成酒吧、工作室及戶外涼亭,亦有用於巿內作維修用途,環保同時講求即興創意。它跟瑞士館一樣,在創意以外,呈現行動力實踐企劃的重要,比不少假大空的意念更實在。

波蘭︰數據年代

活在人人都談數據的年代,難處除了是收集數據,更重要是如何呈現。Jacek Sosnowski策展的波蘭館,探討如何善用數據來改善生活,並以簡單裝置親身體驗數據,比起大堆頭的圖表更言簡意賅,以彩色鋼架一比一大小呈現香港、墨西哥、馬拉維和波蘭居住空間的大小及空間佈局,一走進去便「一目了然」。●

文:Dawn Hung

美術:謝偉豪

編輯:陳淑安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