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陳帆川:80%針對BBC的網絡欺凌 都瞄準一名27歲女記者

發佈於

【明報文章】《星期日泰晤士報》早前報道,今年頭6個月,所有針對BBC(英國廣播公司)的網絡欺凌信息裏,有八成都批評他們一名年輕女記者。她如何得罪了廣大網民?

Marianna Spring是BBC首名專責調查虛假信息和社交媒體的記者,她上周接受美國哈佛大學尼曼傳媒實驗室訪問,分享過去一年如何天天袋着5部舊電話,營運5個假社交媒體帳號,以了解政治立場迥異的美國選民在社交媒體上分別接收什麼資訊。

查網絡假信息 成陰謀論者敵人

她首先向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索取數據,以設計假帳號的人物性格,希望他們盡量反映美國選民的立場。5名角色裏,有退休保守派白人、中年的民粹主義白人、40多歲的政治冷漠女性、堅定支持民主派的黑人,以及年輕的進步左派。

隨後她一人分飾五角,每兩天在每名角色上花半小時,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按各自的人物性格點擊內容、「點讚」和追蹤,再研究他們被演算法分配什麼資訊。

出於BBC嚴格的編輯守則,她需要在維護公眾利益的前提下,將「臥底」行動的欺騙程度減至最低,因此她從來不用假帳號留言,以免構成欺騙公眾。

一年下來,她總結了幾點有趣觀察。第一,社交媒體的政治討論還是停留在拜登與特朗普之爭,而拜登年齡是左右兩翼的共同熱門話題。雖然共和黨初選出現幾名後起之秀,惟特朗普依然遙遙領先,其中一個端倪是,有關他的帖文幾乎都是由網民原創或二創,而有關其他初選人的帖文多出自官方手筆,即使部分宣傳帖裝成由網民創作,但還是能夠看出分別。

第二,右翼支持者常看到移民政策話題,左翼則常看到禁槍和教育話題;至於政治冷漠的人,則較常看到通脹和經濟等民生話題。而即使是中間派,在社交平台X(前稱Twitter)上看到的帖文也愈來愈激進。她留意到,愈來愈多右傾及親共和黨人士突然有了「藍剔」(身分認證標記),在X上的傳播力變強。

第三,她最近還真是去了美國,親身跟5名從網上找來、立場各異的選民聊天。她感覺真人討論起來,比起網絡上的討論講道理得多,大家都能闡述看法,而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對社交媒體和政治兩極化感到厭倦,希望政壇上出現新人事新作風,不再是拜登與特朗普之爭。

尼曼實驗室形容,專責網絡打假的Marianna Spring,成為了陰謀論者的頭號敵人,但27歲的她堅持走入群眾:「人們愈來愈抗拒傳媒跟他們說『這正確,那不正確』。他們希望身處其中,跟你一起審視你正在做的調查。」她在新聞界火速冒起,愈紅網民愈反,網民愈反她愈紅,大概她自己也成了網絡文化的一部分了。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帆川]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