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劉國熙:對施政報告人才政策的期望

發佈於

【明報文章】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在上任之初,強調「以結果為目標」、「開創新局面」、「同為香港開新篇」。現屆政府履職已逾一年,回首政府一路走來,設立特首政策組、恢復全面通關帶領香港走出疫情、落實「愛國者治港」後,完善地區治理方案也在如火如荼推進中。

另一方面,針對疫情期間低迷不振的經濟狀况,政府也開始大力招商引才、拼經濟、拓土地,計劃使用粉嶺高爾夫球場小部分用地興建公營房屋。筆者對本屆政府在各項政策範疇的努力予以充分肯定,但希望政府能在人才政策上有更多建樹。雖然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於去年底實施,但若要為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推波助瀾,則需在引才、培育本地人才上多下工夫。筆者望能就此提出幾點拙見。

改良「高才通」 戰略性引才

筆者認為,以「高才通」計劃為首的人才引進政策,雖已取得初步成果,惟針對性不強、目的性不夠。據資料顯示,高才通的申請中,有近95%申請者的背景來自我國內地。筆者認為,在引才剛開始階段,要向國際傳遞海納百川的惜才形象,本身無可厚非。但習近平主席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明確點出對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戰略部署。其中對「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定義,是「高層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要建設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

筆者的理解是,香港作為大灣區「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超級聯繫人,不僅肩負着吸引和集聚大灣區人才的重任,更重要是發揮香港國際化、生活配套充足、中外文化薈萃的優勢,重點吸引常年在海外工作,尤其具科研背景的華人高端人才;其二,便是出國留學後留在海外,或在回國與繼續留洋間躊躇不定的華人學生。其中有不少人,早年定居海外,雖有意抓住祖國發展機遇,但或無奈於已習慣海外或西方社會生活文化。而文化及生活模式都與西方相近的香港,不失為適合該群體回國發展的一塊「踏腳石」。

筆者相信,制訂更具戰略性的引進人才制度,刻不容緩。本屆政府在上任後已多次出訪中東、東南亞地區,筆者建議政府結合自身優勢和豐富的國際網絡,針對本港產業發展機遇,主動邀請該地區的跨國企業在港設點設辦。

目前由於審批過於寬鬆,通過高才通來港的人才,未有任何資料庫作紀錄。筆者建議當局盡快建立尤其是國際專項人才方面的資料庫,並與「搶企業」結合,將高才通向引進的重點企業開放,讓企業能充分掌握本港相關人才庫作招聘。

積極培育本地人才

筆者一直堅信,粵港澳大灣區為國家引進人才,除了推動國家整體發展,更重要是透過外來人才推動產業發展,帶動本港人才發展、實現上流。「南金融,北創科」之下,北部都會區將是香港未來的發展重鎮。正因如此,筆者建議政府更要藉此良機,重整本港經濟產業政策和人才規劃,包括因應國家「十四五」規劃中的八大中心定位,在北都區妥善規劃不同產業功能區;制訂產業政策,在不同產業上也推出像「產學研1+計劃」的政策,向剛成立的新興產業企業提供頭兩年幫助。只要能有更多外來企業及本地被成功扶植的創新企業在港落地生根,自然能為本地人才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和上升階梯,長遠達至培育本地人才、吸引外來人才的雙軌發展。

總括而言,本港經濟結構單一,要繼續大力發展新型產業,少不了引進國際人才,為整體社會的發展「造血」。

作者是優才及專才協會理事兼政策研究中心副總監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國熙]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