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李立峯、李賴俊卿:宿命主義、資訊接收和健康行為

發佈於

【明報文章】人們關心身體及精神健康,應該是一個恒常的重要命題。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於是在今年開始了一個關於市民健康行為和傳播的追蹤式調查研究,希望可以長遠多了解港人對一些跟健康相關的主要問題的取態、相關資訊接收方式等。然而,筆者在研究中發現一個名為宿命主義(fatalism)的問題。

簡單地說,宿命主義就是認為人的一切均為命運安排,人的行為和努力改變不了際遇,會採取聽天由命的態度。扣連到健康問題時,就是認為人的壽命有多長、一個人會否患上什麼大病等,都是「整定的」。我們可以想像,愈覺得一切都是命運安排的人,會愈不在意接收健康資訊或以實際行動確保個人健康,在艱難時會產生無力感,甚至放棄治療行動。

在今年5月所做的調查研究,訪問了1002名香港市民。問卷問被訪者是否同意人對於健康具有主動性,例如「只要努力維持良好嘅生活習慣,例如定期做運動、戒除不良嗜好、保持良好飲食習慣等,就能減少患病的風險」,結果有81.7%被訪者回答同意或非常同意,只有5%回答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絕大部分被訪者都認同人可以通過適當行動預防疾病。

男比女較有「健康是宿命」想法

當問到會否同意「一個人有幾長命係睇佢有幾好彩或者唔好彩」這句話時,不同意的有43%,但同意的也不少,有26.6%被訪者表達同意。同時,問到會否同意「如果個天注定一個人要患上嚴重疾病,無論佢點做,都係會患病」這句話時,同意的被訪者竟佔大多數,有38.1%;不同意的有32.8%。同意者比例比不同意的比例高,亦即是說,的確有不少市民接納壽命長短和嚴重疾病是宿命。

調查發現男性比女性較為有「健康是宿命」的想法,同意患病是天注定的女性有37.2%,男性則有39.2%;同意壽命長短視乎運氣的女性有22.4%,男性則有31.3%。另外,教育程度高的人較少接受宿命想法——接受過和沒有接受過大專教育的被訪者中,均有37.9%同意患上嚴重疾病是天注定;但在沒有接受過大專教育的人中,17.1%屬非常同意,在有接受過大專教育的人中,14.3%屬非常同意。同時,在沒有接受過大專教育的人當中,29.1%同意壽命長短視乎運氣;在接受過大專教育的人之中,只有22.5%認同這個想法。

在香港,年齡和教育程度是有關係的,年長市民平均教育水平低一點。但有趣的是,年輕被訪者較年長被訪者更傾向認為「健康是宿命」。在18至29歲被訪者中,39.5%同意患上嚴重疾病是天注定,27.9%同意壽命長短視乎運氣;在50歲或以上被訪者中,同意這兩個想法的分別只有34.4%和22.9%。一個可能情况是,人到了年紀較大,要面對較高疾病風險時,會較少把健康問題訴諸運氣。

宿命主義者較少接觸健康資訊

如文章開首指出,從事健康傳播研究的人關心宿命主義這個概念,是因為宿命主義可能跟資訊接收和健康行為相關。筆者根據上面一直談論的「嚴重疾病是天注定」和「壽命長短視乎運氣」兩個題目,把被訪者分為宿命主義者和非宿命主義者兩組,再進一步分析。結果顯示,宿命主義者的確會較少接觸跟健康相關的資訊——在非宿命主義者中,38.8%被訪者平時會頗留意或非常留意關於健康和疾病問題的新聞資訊,29.5%會頗留意或非常留意關於醫療政策的新聞資訊;在宿命主義者中,這兩個百分比分別是33.3%和26.2%。

同時,在非宿命主義者當中,58.2%會主動在網上搜尋有關醫療或健康的資訊;37.6%會為了保持健康,主動詢問醫生或專家一些有關預防性的健康資訊或意見。在宿命主義者中,會主動上網搜尋相關資訊的有50%;會主動詢問專家的有32%。

在一些跟保持健康或防止疾病有關的行為上,兩組被訪者也有一些差異。例如在非宿命主義者中,71%經常或有時做運動;在宿命主義者中,經常或有時做運動的只有63%。在非宿命主義者中,44.3%有定期檢查身體;在宿命主義者當中,有定期檢查的有39.2%。

過去3年新冠疫情期間,不同市民對是否接種疫苗有不同想法。到較後時間,隨着進出餐廳、商場以至校園等均有接種疫苗的要求,絕大部分市民到最後還是有接種。在調查中,無論屬非宿命主義者抑或宿命主義者,均有95%人有接種新冠疫苗。

不過,在另一些跟新冠疫苗相關的問題上,兩組被訪者還是有點差異。例如調查問到有接種疫苗的被訪者,接種疫苗主要是因為相信疫苗可以保護自己和家人健康,抑或主要是迫於上班、上學或其他生活所需,在非宿命主義者中,40.8%指主要是生活所需,53.6%指是保護健康;在宿命主義者中,則有48.5%指主要是生活所需,46.8%是保護健康。

換句話說,就算是同樣有接種疫苗,宿命主義者較有可能只是因生活所需而做。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非宿命主義者之中,49.4%有鼓勵父母或親友中的長者接種疫苗;而在宿命主義者中,只有39.4%有這樣做。

有效健康傳播 需應對市民想法

誠然,兩組被訪者之間的差異並不算非常之大,不過,視嚴重疾病和壽命為命定的人,相比來說,教育水平較低的年輕男士的確會在健康問題上較為消極,較少接觸相關資訊,也較少做預防的行為。這顯示,人們會在多大程度上關注自己健康,部分地會受一些根深柢固的、很「民間風俗常識性」的想法影響。到底是服膺天意、明白基因的限制,抑或是藉口,實際是怕麻煩,覺得疾病遙遠與己無關,或是害怕面對疾病,難以面對自身恐懼、無力感情緒等,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有效的健康傳播,也需要去面對和處理這些市民的想法。但若你相信「愛有天意」,那自身對上天賜予的身體應感到有一份責任感、對醫護有一份感恩,主動努力保持健康,尤其是及早預防疾病,希望或多或少可以大病化小、小病化無。

作者李立峯是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賴俊卿是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李立峯、李賴俊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