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田方澤:夜經濟和生育率 20年前已注定

發佈於

【明報文章】特區政府正草擬施政報告,不同團體提交建議書。正經的政策倡議是重要的,但有沒有效、是否貼近民情,是有研究基礎提出,抑或「為噏而噏」?近日不少議員提出的建議,多遭網友調侃離地無謂。其實夜經濟也好,生育率也好,根源是特區政府多年的短視政策;而放眼未來,政府應如何踏出當前的一步?

承受政府短視苦果

今日香港的發展困境,固然跟疫情重創及市民生活習慣改變有關,但為何香港的經濟模式如此不堪一擊?回到十多廿年前的討論,不少人批評香港曾經作為旅遊城市,卻沒有好好發展本地特色、過度依賴內地旅客。皇后碼頭早於10多年前在反對聲中被拆;去年市民痛悼珍寶海鮮舫沉船;影迷爭取多年保留李小龍於金巴倫道的故居,於2019年清拆;去迪士尼不如去上海,看故宮文物不如到北京。香港還有什麼地方旅遊?

香港長年被批評經濟發展側重金融和房地產行業,沒有發展其他重要支柱產業。去年,環保工廠「喵坊」在政府「再工業化」的口號中,不獲續租廠房用地而計劃轉移至新加坡(近日公布將於粉嶺坪輋重置廠房)。曾提及的文化創意產業,區區仍難忘王維基斥巨資投資電視製作,一開風氣,卻不獲發免費電視牌照。近日有工廈食堂因違反地契被發警告信,引人失笑——多年來工廈內經營餐廳和商舖都不是秘密,政府從不正視;如今說要振興消費,卻打擊餐廳生意,是否自相矛盾?

有一些評論說得直白:香港多年來的經濟發展,不外乎建樓、建商場,而商場又是一式一樣的大財團進駐,小店陸續倒閉,或只能在社區一隅苦苦經營。如今說「夜經濟」,仍是光顧同一批大財團。餐廳成本盡在租金,餐費高昂但質素每况愈下,倒不如在家聚會,甚至北上深圳,有更多便宜多元的飲食選擇。而這種「大灣區生活圈」,反過來又是政府所提倡的。

更簡單一點,近兩年政府積極打擊違例泊車,不是壞事。然而在一個網上群組,有網友說出我的心聲:「夜經濟,出去食個糖水,送一張320蚊『牛肉乾』,你去埋我嗰份!」

放眼20年後 如何踏出眼前一步

近日一些團體和議員提倡一些鼓勵生育政策,應對香港人口下降。區區身邊的高學歷朋友討論生育時,住屋、託兒服務等,常是次要。重點其實是,對香港的未來有沒有信心?同樣地,是否留港消費,抑或留錢外遊,也跟對是否想逃避香港的壓抑氣氛有關。

香港經歷政治風波,「由亂入治,由治及興」,形勢一片大好,為何市民沒有信心?立法會議員張欣宇曾說,要慎防「低級紅,高級黑」,官員不能濫用、誤用《港區國安法》;廖長江議員指立法會議員予人感覺「不務正業」;民政專員上京深造一年,竟獲高規格送行,公眾對官員失去信心;甚至啟德郵輪碼頭風波,連一個碼頭運作,都要副司長召開跨部門統籌會議,施政效能成疑。

當下的問題癥結是,政府是否有智慧應對香港發展的結構性問題?是否有長遠眼光去改革施政?能否有效率地推動政策?特區政府可否不搞只邀請友好的「地區諮詢會」,而是虛心接納民意,而市民又可以放心提出意見?如今已無反對派,當權者應致力促進香港的自由、法治和繁榮,也是市民的合理期望。

經濟政策不佳,消費選擇少、品質差,市民就寧願儲錢離港消費;施政表現不佳,市民對社會未來無信心,就不放心生育。夜經濟也好,鼓勵生育也好,只是表象。真正的問題是:放眼10年、20年後,香港應如何發展,當下應踏出怎樣的一步?

作者是教育及時政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田方澤]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