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國際

限出口、極端氣候、烏戰夾擊 全球食物通脹風險增

發佈於

【明報專訊】由於印度限制大米出口,加上惡劣天氣影響產量和供應,導致全球大米價格飈升至近12年來最高。雖然除印度外,今年亞洲各國的食品通脹相對溫和,但全球暖化引致極端氣候,伴隨7年來首次出現厄爾尼諾現象、俄羅斯退出黑海糧食協議,以及糧食保護主義等因素,令人擔心大米供應短缺,可能導致亞洲其他糧食商品價格再次上漲。

2010至2012年糧價危機最嚴重時,亞洲開發銀行曾估計,2011年國際糧價上漲30%,促使亞洲發展中國家的糧價上升10%,使該區一些食物進口國家的GDP增長下降0.6個百分點。

專家指出,若僅是大米供應不足,大多數亞洲國家能承受價格和供應的衝擊,因新冠疫情,令各國意識到要做好準備,例如全球最大大米市場中國,目前仍有足夠大米庫存。不過專家擔憂的不僅是厄爾尼諾現象導致大米供應受到打擊,整體農業產量也可能受到影響,導致消費物價通脹面臨更大的上行風險。

亞太多地淨進口 易受糧價漲衝擊

除了澳洲、印度和泰國外,亞太地區大多都是淨進口國家或地區,例如新加坡和香港的大米需求100%依賴進口。日本野村銀行指出,這使亞太經濟體「高度暴露」於全球糧價上漲的風險中,其影響或會在幾個月後全面反映在通脹數據中。野村指出,菲律賓是最易受糧價飈升影響的國家,因食品在其消費物價通脹中所佔的比例高達34.8%,單是大米一項就佔8.9%。

觀察家憂他國為自保效法印度

印度禁止出口部分種類大米以遏抑國內米價的決定,影響波及非洲地區。俄軍侵烏後化肥價格上漲,加上降雨不足,導致東非大米產量大減,例如肯尼亞大米價格飈升後,原可從印度進口廉價大米來填補缺口,為內羅畢數十萬貧民提供糧食,惟肯尼亞進口商現已收不到來自印度的米貨,該國自6月以來一袋25公斤大米的價格已上漲了超過12%。有觀察家擔心,其他國家會效仿印度的做法,例如阿聯酋已暫停了大米出口和轉口,以確保國內供應。

(CNBC/美國之音)